首頁>Club>
20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140285674496

    無邀自來,個人覺得都重要。

    讀萬卷書未見書中實物實景終是空談,行萬里路不懂沿途風景見聞也不過是泛程千里的腳伕。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拿我們背了那麼多年的詩詞來說。

    像柳永的《雨霖鈴》,對於一般的人而言除了能明白這是詩人為抒發感情的一首詞,至於什麼蘭舟催發、暮靄沉沉楚天闊、楊柳岸曉風殘月等風景描述全是抽象難以理解的,因為未曾得以見過也不懂當時詩人為什麼會有感而發順便去描寫景色,難道就是為了湊字數填詞牌嗎?

    其實不是的,像中國的很多詩詞除卻描寫感情外大多都會描寫景色,沒有去看過風景、體驗過世情冷暖的人是讀不懂的。

    然而對於現今的某些教育模式而言,懂不懂沒關係,你記住能考試就好。

    這無疑是種悲哀,如斯生動的詩詞就這樣如鉛塊般凝塞於腦海某個角落,只有考試時才會被翻出來一個字一個字填落在答題卡上。等考試一過就忘的七七八八的。

    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人抱怨背詩詞文賦無法記牢的原因。因為缺乏能與之對照聯想的事物。

    但如果你能親身去行一趟路,去見識下江南漠北的風光,聽一聽沿途傳聞,很多書中你不懂的東西就瞬間明白了。

    拿我自身舉個例,像我這種因未曾得空覺得旅遊好麻煩的萬年死宅,恰逢畢業有空有幸了卻去江南一遊之願。

    當我和朋友站在西湖堤岸旁愜意地吹著晚風時,一抬頭無意間看到了蘇堤上隨風而舞的柳條映襯著天邊上的圓月。

    那一瞬間就想到柳永的《雨霖鈴》,並深深感嘆作者對場景的描寫簡直神還原…

    (實景真的超級好看,手機拍不出當時的效果)

    不同的是,我所見的是圓月,柳永見的是殘月,可這並不礙於我對這詞有了更深的理解,反而有了不一樣的領悟。

    那一瞬間的了悟破如天光破層雲,我突然明白了王陽明先生所講的『知行合一』是什麼了。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缺了一方都無法悟盡玄機。

    如果我未曾讀過《雨霖鈴》,柳條圓月也許不過是眨眼浮雲,轉瞬即忘;

    如果未曾得知王陽明講過的心學之說,『知行合一』之悟或許也不會發生。

    然而一切沒有如果,二者相差的不過是個『契機』,也就是所謂的機緣。

    我記得題主所問問題有個版本的全文是這樣的: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個人認為,讀書行路也好,閱人訪師也罷,懂與不懂靠嘴是說不清的,更多是取決於你能知道多少做到多少。

    當機緣來時的靈光一閃,時機成熟後的當下了悟便勝於之前的讀書行路閱人訪師了。

    如此『悟』,方能懂得讀書行路的意義何在。

    而所謂的閱歷,無非是建立於無數機緣之上的成果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進水後螢幕劃不動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