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點自己知道的。第一人稱:現代:我,我們,這個比較單純。古漢語;經常使用的有:”餘、予、我、吾“四個。還有”朕、卬(ang)、儂“等,這些代詞無單複數的區別,相當於當代漢語的”我,我們“。”餘“和”予“常做主語,賓語和定語,表示單數。如蘇軾《石鐘山記》”古之人不餘欺也“;《孟子·萬章上》”予既烹而食之“”吾“和”我“在古籍中通用,可以做主語、賓語、定語。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可以表示複數——如《史記·項羽本記》”今人方為刀俎,我為人肉,何辭為“”朕“在秦以前本為一般的自稱,如屈原《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我的父親名字叫伯庸)。秦始皇以後就成為皇帝的專用代詞,如《史記·秦始皇本記》”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卬“多出現在《詩經》中——”人涉卬否,卬須我友”“儂”屬吳地方言,魏晉南北朝開始作為第一人稱代詞使用。第二人稱:現代:你,你們古漢語:主要有“汝、爾、而、乃、若”“汝”在上古時寫作“女”,常做主語和賓語。如《詩經·魏風·碩鼠》“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爾”常做定語,《詩經·衛風·氓》“以爾車來,以我賄遷”。“爾”後來寫作“你"。”若“主要用作主語,賓語,有時用作定語。如《史記·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乃“和”而“常用做定語,表示”你的,你們的“。如《史記·項羽本紀》”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如果一定要煮了你的父親,那麼請分我一杯肉湯給我···)第三人稱古漢語第三人稱代詞很不發達···通常用”之“、”其“、”厥“、“彼”等指示代詞充當第三人稱代詞,“伊”、“渠”也可做第三人稱代詞。“之”常做賓語——《左傳·隱公元年》“愛共叔段,欲立之”“其”常做定語——《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厥”和其實異體字,用法一樣)“彼”在句中可做主語,賓語,指示性強,多帶有“那一方,對方”的意思——《詩經》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伊”願為指示代詞,後來用作人稱代詞(看起來似乎比較女性化,其實男女都用··)——《世說新語》“汝兄自不如伊”“渠”為方言,他/她/它。區分性別這塊一直很模糊···古代女子地位低,本來出場就少。出先也多為xx氏,某女某婦之類的。倒是有個自稱——“妾”,第二人稱中的“娘子”(口語),第三人稱中的“妻”,妥妥的女性。最後,根據一些風俗禮儀之類,還有一些謙稱——“鄙人”(表自謙,鄙見,鄙意等··也可以表示貶義),尊稱——“子”(典型的是學生對老師常用的“子曰”等),“令(令兄,令妹,令堂···),“足下”·····不同身份之間的稱呼也不同。比較起來現代的人稱代詞就那麼幾個,我(們),你(們),她(們),他(們),它(們)。古人五花八門的代詞實在太多了,用處不同,意義根據身份地位風俗等也各有轉換。文雅有文雅的說法(子,兄,君···),罵人也是各種拐著彎兒講究點罵出去(比如第二三人稱的豎子,草鄙之人···).擱現在就大部分是叫名字了(視情況後面加個職位,或者xx老師之類),罵人也直接一個sb招呼上去,現如今這塊越發市井化,有技術含量意味深長的愈發少了。
寫點自己知道的。第一人稱:現代:我,我們,這個比較單純。古漢語;經常使用的有:”餘、予、我、吾“四個。還有”朕、卬(ang)、儂“等,這些代詞無單複數的區別,相當於當代漢語的”我,我們“。”餘“和”予“常做主語,賓語和定語,表示單數。如蘇軾《石鐘山記》”古之人不餘欺也“;《孟子·萬章上》”予既烹而食之“”吾“和”我“在古籍中通用,可以做主語、賓語、定語。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可以表示複數——如《史記·項羽本記》”今人方為刀俎,我為人肉,何辭為“”朕“在秦以前本為一般的自稱,如屈原《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我的父親名字叫伯庸)。秦始皇以後就成為皇帝的專用代詞,如《史記·秦始皇本記》”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卬“多出現在《詩經》中——”人涉卬否,卬須我友”“儂”屬吳地方言,魏晉南北朝開始作為第一人稱代詞使用。第二人稱:現代:你,你們古漢語:主要有“汝、爾、而、乃、若”“汝”在上古時寫作“女”,常做主語和賓語。如《詩經·魏風·碩鼠》“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爾”常做定語,《詩經·衛風·氓》“以爾車來,以我賄遷”。“爾”後來寫作“你"。”若“主要用作主語,賓語,有時用作定語。如《史記·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乃“和”而“常用做定語,表示”你的,你們的“。如《史記·項羽本紀》”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如果一定要煮了你的父親,那麼請分我一杯肉湯給我···)第三人稱古漢語第三人稱代詞很不發達···通常用”之“、”其“、”厥“、“彼”等指示代詞充當第三人稱代詞,“伊”、“渠”也可做第三人稱代詞。“之”常做賓語——《左傳·隱公元年》“愛共叔段,欲立之”“其”常做定語——《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厥”和其實異體字,用法一樣)“彼”在句中可做主語,賓語,指示性強,多帶有“那一方,對方”的意思——《詩經》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伊”願為指示代詞,後來用作人稱代詞(看起來似乎比較女性化,其實男女都用··)——《世說新語》“汝兄自不如伊”“渠”為方言,他/她/它。區分性別這塊一直很模糊···古代女子地位低,本來出場就少。出先也多為xx氏,某女某婦之類的。倒是有個自稱——“妾”,第二人稱中的“娘子”(口語),第三人稱中的“妻”,妥妥的女性。最後,根據一些風俗禮儀之類,還有一些謙稱——“鄙人”(表自謙,鄙見,鄙意等··也可以表示貶義),尊稱——“子”(典型的是學生對老師常用的“子曰”等),“令(令兄,令妹,令堂···),“足下”·····不同身份之間的稱呼也不同。比較起來現代的人稱代詞就那麼幾個,我(們),你(們),她(們),他(們),它(們)。古人五花八門的代詞實在太多了,用處不同,意義根據身份地位風俗等也各有轉換。文雅有文雅的說法(子,兄,君···),罵人也是各種拐著彎兒講究點罵出去(比如第二三人稱的豎子,草鄙之人···).擱現在就大部分是叫名字了(視情況後面加個職位,或者xx老師之類),罵人也直接一個sb招呼上去,現如今這塊越發市井化,有技術含量意味深長的愈發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