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是孔子不及孟子,孟子更有學問。
學問一詞有兩個含義,一個外延小,限定為系統的知識;一個外延大,泛指所有的知識。共性是知識。
知識是不斷更新的,隨時間而不斷累積,人類社會的早期,認識水平低,知識增加的速度緩慢,一個人可以懂得社會的全部知識也不足為奇。資訊爆炸年代,一個人能掌握所有知識的九牛一毛就很了不起了。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主要思想散見於弟子編著的“論語”一書。孟子(前372—前289)名軻,戰國中期魯國鄒人。受業於子思(孔子之孫)之門人,曾遊歷於宋、滕、魏、齊等國,闡述他的政治主張,還曾在齊為卿。晚年退而著書,傳世有《孟子》七篇。戰國中期儒家的代表。
兩人相差近200年。
200年了產生多少新知識不得而知,但從農耕文明發展看,春秋時期鐵器還很稀罕,而戰國時期的鐵器已經普遍運用到軍隊耕種中去。生產工具的進步,基本反映當時人們自然科學的知識水平。社會科學方面,分封制瓦解,奴隸制走向消亡。孔夫子面對禮崩樂壞,孟子面對諸侯爭霸。
簡單歸結,孔夫子經歷的孟子都知道,而200年發展出來的新東西,孟子知道孔子就無法超越。
這個世界,後人超過前人是基本規律,但這種超越,不是憑空而起,孟子的思想來源於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質生活條件;加強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同“仁政”學說相聯絡,孟子還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類同於現在所形容的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孔子是,君命召,不俟駕而行矣。
孟子是,不見諸候,卻見粱惠王。
孔子不拐彎抹角,有啥說啥。孟子前言不搭後語,胡弄人的本事勝孔子。
一定是孔子不及孟子,孟子更有學問。
學問一詞有兩個含義,一個外延小,限定為系統的知識;一個外延大,泛指所有的知識。共性是知識。
知識是不斷更新的,隨時間而不斷累積,人類社會的早期,認識水平低,知識增加的速度緩慢,一個人可以懂得社會的全部知識也不足為奇。資訊爆炸年代,一個人能掌握所有知識的九牛一毛就很了不起了。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主要思想散見於弟子編著的“論語”一書。孟子(前372—前289)名軻,戰國中期魯國鄒人。受業於子思(孔子之孫)之門人,曾遊歷於宋、滕、魏、齊等國,闡述他的政治主張,還曾在齊為卿。晚年退而著書,傳世有《孟子》七篇。戰國中期儒家的代表。
兩人相差近200年。
200年了產生多少新知識不得而知,但從農耕文明發展看,春秋時期鐵器還很稀罕,而戰國時期的鐵器已經普遍運用到軍隊耕種中去。生產工具的進步,基本反映當時人們自然科學的知識水平。社會科學方面,分封制瓦解,奴隸制走向消亡。孔夫子面對禮崩樂壞,孟子面對諸侯爭霸。
簡單歸結,孔夫子經歷的孟子都知道,而200年發展出來的新東西,孟子知道孔子就無法超越。
這個世界,後人超過前人是基本規律,但這種超越,不是憑空而起,孟子的思想來源於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質生活條件;加強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同“仁政”學說相聯絡,孟子還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類同於現在所形容的水可載舟亦可覆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