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萊茵哈特9

    實際上跟他們的出身沒什麼關係,主要是性格問題。項羽少年得志,個人素質也很高,所以導致他剛愎自用容不得反對意見。而劉邦畢竟要大了十多歲,年輕時在江湖中歷練過為人很圓滑,能裝孫子會借勢。所謂一個老四九狠過四八九就是這個道理。

  • 2 # 大飛熊騎士

    項羽可以說“成也楚文化,敗也楚文化”,當然和貴族出生有一定關係,這個關係也是束縛項羽的繩子。項羽又不懂變通,所以,最後也因為這根繩索,自刎烏江。

    (楚人尊鳳)

    從西周開始孕育的楚文化,既融合了中原文明又帶著一定的獨特性,所以一直和中原若即若離,這點和其他六國文化有天然的區別。我們看楚國的代表人物,屈原的不屈,項燕的壯烈等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因此,陳勝吳廣以項燕未死的名義起義,頓時形成大規模的起義軍。

    到了項羽入關,屠咸陽,燒宮殿,這都是楚國貴族的報復心理。有識之士勸項羽留在四面可守的關中為王霸,項羽卻急著回楚國當他的西楚霸王。因此,有人嘲笑說他是楚人沐猴而冠,立馬被項羽殺了。可見,項羽對楚國文化和貴族心理是有無可比擬的認同感,是不容許玷汙的。

    天下分久必合,是需要一種能融合天下文化和一個統一天下的人物。特別是經過大亂的楚漢時期。項羽不但殺了“義帝”,還到處封王,原來六國也是人心不定,戰火又開始燃燒。項羽其實已經是逆天而行。

    劉邦則不同,是小混混出生,本來就對文化這些講究不感冒。不過,劉邦是楚華人,跟過項梁,尊奉義帝。因此,在楚陣營,劉邦也是有影響力的,比如“義帝守約”。到了漢中,巴蜀,為了統治,就施行了“秦制”。而秦制就是為了統一天下制定的。

    (漢代文化畫像)

    所以,劉邦統一天下後,施行改良後的秦制,把秦未能統一的六國文化統一了,特別是相容了強大的楚文化。從此,漢也成為華夏民族的代表。

    項羽失敗後,讓他過江不如像項燕一樣,死在戰場,同樣壯烈。拋開所謂的成功失敗,項羽也好,劉邦也好,其實都是那個時代的英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田地裡畦和攏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