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桃之夭夭老牛

    《史記》對項羽的記敘就非常有意思,在楚漢戰爭中,項羽失敗了,但司馬遷把他當做一個英雄來描寫,對他寄予了深刻的同情。

    《史記》的體例,《本紀》是專門記錄皇帝事蹟的,項羽沒有稱帝,但司馬遷給他作了《項羽本紀》,表示對他的尊重。

    《本紀》選擇了項羽英雄形象的幾個側面記敘,首先寫他少有奇志,“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起義戰爭重點寫鉅鹿之戰,表現項羽的英勇。他首先殺了宋義,掌握了軍權。“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慴服,莫敢枝梧”然後破釜沉舟,殺敗秦軍,震懾諸侯。“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士,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破秦後著重寫鴻門宴,惋惜項羽的仁義之心,不殺劉邦,鑄成大錯。“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塊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古人曰“慈不掌兵”,項羽被仁義迷惑頭腦,錯過了除去劉邦的大好時機,反而被劉邦消滅。所以毛澤東說:“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楚漢戰爭中司馬遷重點寫霸王別姬“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這一段寫得極美。項羽在四面楚歌中,自為詩,歌數闋,一個失敗的英雄形象和盤托出。最後項羽自刎烏江也寫得可歌可泣。”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這一段把項羽將馬送給船伕,步行作戰,臨危不懼,慷慨而死的英雄氣概與劉邦集團的將領為了搶項羽屍體自相殘殺的醜態做了鮮明的對比,歌頌項羽,藐視劉邦的思想暴露無遺。

    司馬遷受到漢武帝不公正待遇,對漢朝皇帝極不滿意,也就對漢高祖劉邦不滿,在《史記》中劉邦就是一個無恥的流氓,而劉邦的對立面項羽就成了一個大英雄。也許歷史的事實並不這樣,但由於司馬遷在史學上的地位,沒人可以懷疑他,大家也就信以為真了。其實司馬遷這一段是帶著極強的個人情緒寫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醫生和護士也鬧矛盾,如何正確處理醫護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