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待花開影紫嶼南涼
-
2 # 使用者3878603139388
孔子思想是孟子思想表面是一致的,但其實質卻是完全不同的.換言之,虛的是一致的,實的方面不是.即,虛的倫理說教是一致的,實的制度構建卻完全不同.這種不同,即展示中國的歷史命運巨大的轉變.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君君臣臣”.孟子思想的核心則是“人人皆可為堯舜”,孟子有言“君不肖,則易之”
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不同可以概括為儒道兩家的主張不同.我們可以用三個簡單的概念來分辨儒家與道家的不同.
第一,儒家以人為中心,強調人的社會性;道家不以人為中心,重視人的自然性.
第二,儒家以天為至高存在,凸顯歷史背景;道家以道為至高存在,展現宇宙視野.
第三,儒家期盼天人和德,從向善到擇善到至善,道家則希望與道和一.
孔子與孟子同為儒家文化的大師,都推崇“仁”的思想,講求“仁者愛人”,但是二者卻有著一定的區別,試總結如下,與各位共同探討。
首先,從兩人的人格來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則偏向憤世疾俗。
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是個敦厚的儒者長者,這與孔子的人生經歷有關,孔子早年家貧,作過吹鼓手,也放過牛羊,他是自學成才,因而自然就養成了謙遜的性格,他向長者請教時也總是恭恭敬敬。成材後,他也將這種恭敬的習慣一以貫之,為了讓年輕人少走彎路,他總是不厭其煩。他是老師,也是長者,寬恕始終是他的人生信條,但在原則問題上卻是義正詞嚴,毫不妥協的。
孟子則不然,孟子的性格更偏向憤世疾俗。
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那時諸侯們交相攻伐,仁義早被拋諸腦後,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
孟子便將個人與社會緊密的聯絡在一起,以解民倒懸為己任,看不慣諸侯們的那一套暴政,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號迴盪在他的心中,這激起他的憤世疾俗。
孔子也憤世疾俗,但他最大的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態度是出世的;孟子則不同,他是“當今之世,捨我其誰”。
態度是入世的。從對後世文人的人格的影響來看,孟子的影響要遠遠超過了孔子。例如孟子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被無數文人墨客奉為經典。
第二,從他們對“仁”的看法來看;
如果說孔子是大廈的奠基者,那麼孟子則是大廈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提出了“仁”思想,但沒有形象化具體化,“仁”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而已;而孟子則在“仁”的基礎上將其形象化為“不忍之心”,並建立“性善論”來對其進行論述,進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種從社會道德到社會政治的一個飛躍。
從具體的施政來看,孔子的施政綱領比較簡單,孟子的施政綱領則詳細具體的多。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禮樂”二字,他的禮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樂就是“浴乎沂,風乎舞雩,沐而歸”,簡單說來,就是簡政施仁,他也贊同用適當的刑罰來懲戒,但不贊成濫施刑罰。
孟子則不然,他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可誅殺“獨夫”,雖多了點殺伐之氣,卻表現出其朗朗正氣;
他認為樂也當用來治理國家,“古之樂猶今之樂”,為君者當“與民同樂”,以此來教化百姓,但孟子不贊同刑罰,贊同教化“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孟子的經濟之道無非是“教養”二字,畢竟“倉廩實而後知禮節”。
時勢造英雄,孔子和孟子的不同主要是處於不同的時代使然,對此作個總結,有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孔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