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木瑤鄉設計
-
2 # 馬丁林2
關於成功的定義是相對的。沒有誰夠膽說:我已經非常成功並“天下無敵”。哪怕愛因斯坦這種最接近“上帝”的科學天才和思想家付出了畢生之精力“想了解上帝的心思”(統一場論)最後也沒有成功。
如果要問:激發你追求成功的動力是什麼?我想說的是與愛因斯坦一樣的“我想了解上帝的心思”這一與生俱來的強烈的好奇心,驅使自己不斷去觀察、學習、反思、寫作併力所能及地從事前沿科普文化傳播與教育。如下是本人昨晚收到愛因斯坦《物理學的進化》一書因為興奮激動而寫下的感言,相信能更好地迴應這個問答:
“剛收到愛因斯坦的《物理學的進化》一書,上月才讀完他的《我的世界觀》(二十多年前讀過,圖片為該書新版)。在《我的世界觀》一書中,愛因斯坦對於自己如何思考並解決諸如物質與能量、時間與空間、信仰與科學、個體責任與世界、道德與良知等等恢宏而人人必然遭遇的關係問題展開了坦誠、悲憫而又充滿睿智的回答。愛因斯坦絕對正確嗎?不是的。儘管他是最接近‘上帝’的偉大天才和思想家,但他的相對論依然是相對正確或接近50%正確的(另外的50%留給了量子力學)。要不然,他的理論不會被量子力學所超越,並且被後者證明‘上帝真的會投骰子’——支撐起現代物理學兩大基石之一的量子力學所發現的亞原子粒子之運動規律的隨機性、機率性和非定域性。唯一正確的事情是,‘上帝’授權我父母‘打造’我這個‘孬種’的同時,又賦予我一定的自由意志讓我去證明自己並非那麼差勁的‘孬種’——因為‘自卑與超越’之動力驅使自己不斷去自我選擇、自我定位、自我塑造、自我檢驗、自我糾錯、自我療愈和最終實現自我救贖之可能。——馬丁林,2019-03-18上午於家中”
上面這段感言只能證明自己的確被某種“宗教般神秘”的好奇心和驅動力(我所謂的“自由意志”),並以愛因斯坦作為自己的“精神座標”不斷在學習和自我超越。我想,這是自己作為一位寫作者、科普文化傳播者和教育工作者應有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
3 # 艾希瑞
就我自己而言,激發追求成功的動力有很多,是多種因素膠著在一起的結果,可能有下面幾點:
1.對自我實現的渴望。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總會有自己一些追求,古人講,“立德、立功、立言”,為人生“三不朽”。其實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這樣的傾向,想證明自己,也就是自我價值實現。
2.渴望獲得別人的認同。人是群居動物,不能不考慮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說白了,就是個身份地位問題,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成功了,別人自然會認同你。
3.對“幸福”生活的渴望。成功,意味著名譽、地位和金錢,名譽地位不講,最實在的就是金錢了。雖然有錢跟生活幸福不能劃等號,但有錢了肯定有更多選擇的機會,也更有可能幸福。
其實還有一點,那就是為了追求成功而追求成功,有時候長時間的努力已經變成了一種本能,促使自己一直堅持下去,直到成功,或者……失敗。
-
4 # 返璞歸真176
1、依法治國依憲治國;2、全面建成小康社會;3、大眾創業萬眾創新;4、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共同實現中國夢。
回覆列表
說說我的動力吧,或者說努力的動力更為恰當。我自己辦的公司,如果我不去努力,員工的工資怎麼發?自己的公司怎麼發展?怎麼去賺錢養起一大家的人?怎麼朋友聚會上讓自己不丟臉面?等等等等,很膚淺也很簡單的東西。因為這些東西給我了壓力,所以我要去努力,為了獲得我所希望的結果。你能問這個問題,說明你在迷茫,還有你應該比較清閒,試著定個目標,做自己的事業,到那時候相信這個問題對你來說回答的應該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