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490443462153
-
2 # 使用者9937787127551
意思是:皎潔得如鏡飛昇照臨宮闕,雲靄散盡發出清冷的光輝。綠煙:指遮蔽月光的濃重的雲霧。清輝:形容月光皎潔清朗。
出自唐代李白《把酒問月》,原文節選: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譯文:
青天上的明月你何時出現?我現在停下酒杯且探問之。人攀於明月之上自不可得,月亮行走卻與人緊緊相隨。
皎潔得如鏡飛昇照臨宮闕,雲靄散盡發出清冷的光輝。只能看見夜間從海上升起,誰能知道早晨在雲間隱沒?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此詩作年難定。當是作者應友人之請而作的。有人認為作於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此詩寫詩人端著酒杯向月亮發問,從飲酒問月開始,以邀月臨酒結束,反映了人類對宇宙的困惑不解。
主旨賞析:
此詩寫詩人端著酒杯向月亮發問,從飲酒問月開始,以邀月臨酒結束,反映了人類對宇宙的困惑不解。詩人以縱橫恣肆的筆觸,從多側面、多層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透過海天景象的描繪以及對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嘆,展現了作者曠達博大的胸襟和飄逸瀟灑的性格。
全詩從酒寫到月,從月歸到酒;從空間感受寫到時間感受。其中將人與月反反覆覆加以對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繪與神話傳說,塑造了一個崇高、永恆、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於其中也顯露著一個孤高出塵的詩人自我。
高中時候最喜歡的一首詩李白的《把酒問月》全詩如下: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揮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臨?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當時讀到這首詩時,是一次半夜醒來,精神抖擻,正無心睡眠之時便隨手拿起了一本詩書,剛剛翻到這一首,讀完只覺飄逸大氣,瀟灑曠達,尤其是最後三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細細品味,只覺詩句中有一種頓悟人生的哲理。是啊,隨著時光的流逝,許多人和事物都早已經湮沒在了歷史的滾滾長河中,不復存在了。就如當時對著明月寫下這首詩的大詩人李白也早已乘風而去,不復影蹤了。可不管世事如何變遷,明月依舊還是那輪明月,它高高的屹立在那裡,照耀了一代又一代。我不禁想著,它千萬年前也是如這般明亮嗎?還是更甚?想到這,我推開了窗戶,這時正值盛夏,窗外此時恰恰就有一輪圓月掛著,再伴隨著四周陣陣的蟲鳴聲,我心裡突然就平靜了下來,是啊,這個世上又有什麼是永恆的呢? 只要活在當下,珍惜擁有,便是生活的美。然後小學最喜歡的一首詩: 《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所有的山,飛鳥全都斷絕,所有的路,不見人的蹤跡。只有一老翁穿著蓑衣戴著斗笠獨釣於寒江之上。”當時老師在課堂上給我們講解這首詩時,我只覺得這老頭好生奇怪,一個人幹嘛非要跑到這種荒無人煙的地方去垂釣,不會覺得孤獨嗎?費解。那時還小,雖不知孤獨為何物,但也是因為這首詩才模糊的知道了“孤獨”這個詞的含義,也許是因為作者把這首詩的意境塑造得太好了,所以我至今對詩中那個遺世獨立,獨釣於寒江的老翁印象深刻。(當然後面才知道那是作者為了抒發政治失意所刻畫出來的一番景象,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孤獨是人生的常態,我們孤獨的來到這個世上也終將孤獨的離去。學會品味孤獨,孤獨便也是生活中的另一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