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你能讀一本史詩或小說,你就能讀一篇抒情詩或短篇故事。如果你能讀一本理論的書,一本歷史、哲學論述或科學理論,你就可以讀同一個領域中的一篇文章或摘要。
2.規則一,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書,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開始閱讀之前就先知道。只有當你在不同的書籍之間能找出區別,並且定出一些合理又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分類時,這個規則才會更簡單明白一些。
3.從一本書的書名中你能學到什麼?許多人會忽略書名或序言的原因之一是,他們認為要將手邊閱讀的這本書做分類是毫無必要的。
4.實用性VS.理論性作品:要讓知識變成實用,就要有操作的規則。我們一定要超越“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進而明白“如果我們想做些什麼,應該怎麼利用它”。概括來說,這也就是知與行的區別。理論性的作品是在教你這是什麼,實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認為應該做的事。
5.理論性作品的分類:照傳統的分法,理論性的作品會被分類為歷史、科學和哲學等等。
6.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教法,任何一個老師都知道這一點。因為課程與教法的不同,哲學老師會覺得以前沒有被其他哲學老師教過的學生比較好教,而科學老師卻會希望學生已經被其他科學老師有所訓練過。
7.每一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你的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
8.第二個規則是: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一小段文字)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對於“整體內容”這件事,光是一個模糊的認知是不夠的,你必須要確切清楚地瞭解才行。只有一個方法能知道你是否成功了。你必須能用幾句話,告訴你自己,或別人,這整本書在說的是什麼。(如果你要說的話太多,表示你還沒有將整體的內容看清楚,而只是看到了多樣的內容。)不要滿足於“感覺上的整體”,自己卻說不出口。如果一個閱讀者說:“我知道這本書在談什麼,但是我說不出來。”應該是連自己也騙不過的。
9.第三個規則是: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這就像是一堆磚頭,跟一棟由磚頭建造起來的房子是有區別的。一本好書,就像一棟好房子,每個部分都要很有秩序地排列起來。每個重要部分都要有一定的獨立性。
10.閱讀與寫作的互惠技巧:寫作與閱讀是一體兩面的事,就像教書與被教一樣.讀者是要“發現”書中隱藏著的骨架。而作者則是以製造骨架為開始,但卻想辦法把骨架“隱藏”起來。他的目的是,用藝術的手法將骨架隱藏起來,或是說,在骨架上新增血肉。
11.第四個規則是: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這個可以列出簡短的公式:某件事存在嗎?是什麼樣的事?發生的原因是什麼?或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存在?或為什麼會有這件事的存在?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造成的影響是什麼?特性及特徵是、什麼?與其他類似事件,或不相同事件的關聯是什麼?這件事是如何進行的?以上這些都是理論性的問題。有哪些結果可以選擇?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手段才能獲得某種結果?要達到某個目的,應該採取哪些行動?以什麼順序?在這些條件下,什麼事是對的,或怎樣才會更好,而不是更糟?在什麼樣的條件下,這樣做會比那樣做好一些?以上這些都是實用的問題。
總結:四個規則:
(1)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
(2)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3)按照順序與關係,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將全書的綱要擬出來之後,再將各個部分的綱要也一一列出。
(4)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一般人都說 書的 屁股階段才是高潮 但是人們又往往忘記 屁股是在人的身體中間啊。所以嘍 一本書的中間部分很重要的 我推薦還是從頭讀到尾
1.如果你能讀一本史詩或小說,你就能讀一篇抒情詩或短篇故事。如果你能讀一本理論的書,一本歷史、哲學論述或科學理論,你就可以讀同一個領域中的一篇文章或摘要。
2.規則一,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書,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開始閱讀之前就先知道。只有當你在不同的書籍之間能找出區別,並且定出一些合理又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分類時,這個規則才會更簡單明白一些。
3.從一本書的書名中你能學到什麼?許多人會忽略書名或序言的原因之一是,他們認為要將手邊閱讀的這本書做分類是毫無必要的。
4.實用性VS.理論性作品:要讓知識變成實用,就要有操作的規則。我們一定要超越“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進而明白“如果我們想做些什麼,應該怎麼利用它”。概括來說,這也就是知與行的區別。理論性的作品是在教你這是什麼,實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認為應該做的事。
5.理論性作品的分類:照傳統的分法,理論性的作品會被分類為歷史、科學和哲學等等。
6.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教法,任何一個老師都知道這一點。因為課程與教法的不同,哲學老師會覺得以前沒有被其他哲學老師教過的學生比較好教,而科學老師卻會希望學生已經被其他科學老師有所訓練過。
7.每一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你的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
8.第二個規則是: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一小段文字)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對於“整體內容”這件事,光是一個模糊的認知是不夠的,你必須要確切清楚地瞭解才行。只有一個方法能知道你是否成功了。你必須能用幾句話,告訴你自己,或別人,這整本書在說的是什麼。(如果你要說的話太多,表示你還沒有將整體的內容看清楚,而只是看到了多樣的內容。)不要滿足於“感覺上的整體”,自己卻說不出口。如果一個閱讀者說:“我知道這本書在談什麼,但是我說不出來。”應該是連自己也騙不過的。
9.第三個規則是: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這就像是一堆磚頭,跟一棟由磚頭建造起來的房子是有區別的。一本好書,就像一棟好房子,每個部分都要很有秩序地排列起來。每個重要部分都要有一定的獨立性。
10.閱讀與寫作的互惠技巧:寫作與閱讀是一體兩面的事,就像教書與被教一樣.讀者是要“發現”書中隱藏著的骨架。而作者則是以製造骨架為開始,但卻想辦法把骨架“隱藏”起來。他的目的是,用藝術的手法將骨架隱藏起來,或是說,在骨架上新增血肉。
11.第四個規則是: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這個可以列出簡短的公式:某件事存在嗎?是什麼樣的事?發生的原因是什麼?或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存在?或為什麼會有這件事的存在?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造成的影響是什麼?特性及特徵是、什麼?與其他類似事件,或不相同事件的關聯是什麼?這件事是如何進行的?以上這些都是理論性的問題。有哪些結果可以選擇?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手段才能獲得某種結果?要達到某個目的,應該採取哪些行動?以什麼順序?在這些條件下,什麼事是對的,或怎樣才會更好,而不是更糟?在什麼樣的條件下,這樣做會比那樣做好一些?以上這些都是實用的問題。
總結:四個規則:
(1)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
(2)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3)按照順序與關係,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將全書的綱要擬出來之後,再將各個部分的綱要也一一列出。
(4)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一般人都說 書的 屁股階段才是高潮 但是人們又往往忘記 屁股是在人的身體中間啊。所以嘍 一本書的中間部分很重要的 我推薦還是從頭讀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