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巧林說育兒

    作為家長,我們要了解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症狀常見於多大的孩子?清楚我們自己的孩子是否在安全期。

    A:這是一種先天性發育不良,如果普及篩查,新生兒期即可發現;如果沒有普查,可能要到一歲走路後發現。很多孩子就是因為早期沒有及時篩查,沒能及時發現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問題。孩子只有篩查正常後才是安全的

    Q:當我們忽略了孩子的髖關節發育不良後,我們需要清楚一般及嚴重後果,也要了解兒童髖關節發育不良的自愈機率。

    A:一般每一千個新生兒會有一個髖脫位,近10個髖關節發育不良。如果忽略未治療,將來行走搖擺、疼痛,早發髖關節退變,如果不治療將因為疼痛無法行走,

    Q:當孩子出現什麼症狀時,家長需要注意,孩子有可能患上了髖關節發育不良?家長有哪些行為或會引起孩子髖關節發育不良?

    A:在我家搖搖沒有確診為髖關節發育不良前,我們一家都對這個問題絲毫沒有了解,現在想來很多家長必然也是這樣,大家需要知道以下問題:如果新生兒有髖關節發育不良家族史、臀位產、腿紋不對稱、髖關節活動時彈響及伴有斜頸、馬蹄足等其他先天畸形,醫生建議我們家長帶孩子儘早篩查。另外,我們家長很多傳統行為或習慣也會引發孩子的髖關節健康問題,統計發現新生兒期如果將寶寶捆綁(蠟燭包)、跪坐等,則發病率高,而分髖習慣會減少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發生率。所以我們曾經的育兒誤區真的不止一點點。

    O型腿醫學上稱為膝內翻,俗稱“羅圈腿”、“弓形腿”“籮筐腿”指的是在膝關節處,小腿的脛骨向內旋轉了一個角度,故此稱為“膝內翻”;缺鈣,維生素D不足,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O型腿,如代謝性骨病、骨結構發生異常等,需要積極治療。

    此外,2歲以內的小孩會出現生理性O型腿,隨著年齡增長,會得到矯正。

    對於絕大多數O型腿的孩子來說,2歲之前除了觀察,無需採取特殊應對措施。隨著孩子開始走路,腿部力量得到鍛鍊,從18個月左右開始,腿型會開始慢慢變直。

    雖說大多數情況下嬰幼兒的腿型都不用擔心,但有兩種情況值得注意:

    佝僂病:0-2歲的寶寶生長髮育速度是很驚人的,這個階段的他們對維生素D、鈣質等營養的需求很高。如果嬰兒時期缺乏足夠的維生素D、鈣或磷,就會影響他們骨骼的正常發育,形成佝僂病。佝僂病患兒得病理性羅圈腿的機率會非常高。

    布朗特疾病:由於上脛骨生長板發育失常,導致腿型彎曲。布朗特病的致病原因不明,但與肥胖和過早行走有關係。與生理性O型腿不同的是,布朗特疾病是漸進的,病情會逐步惡化。它可能導致嚴重的彎曲的腿,並且可能會影響一條或兩條腿。

    以上內容源於我在青島出版社出版的《營養專家教你輕鬆育兒》,《100節輕鬆育兒智慧媽媽必修課》、《輕鬆應對小兒積食》的課程分享,讓你科學輕鬆育兒,讓天下沒有難養的兒,是媽媽學院的動力。

  • 2 # 繪繪讀書

    即使髖關節發育正常的孩子,也有可能出現O型腿。說一下身邊的一個例子。

    我的一個同學的孩子,去年到醫院體檢時,就被醫院診斷為“o型腿”。這個孩子剛滿四歲,髖關節發育正常,也沒受過外傷生過什麼病,怎麼就成了o型腿了呢?

    醫生讓孩子測量了微量元素,最後說孩子缺鈣,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就是由缺鈣引起的,加上走路姿勢不良,也會引發o型腿。

    同學在醫生的指導下,給孩子補充維生素d,以促進孩子體內鈣的吸收,平時飲食也注意清淡,不能太油膩,碳酸飲料也必須少喝,同時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綁腿矯正。後來她聽說矯正鞋也有效果,也買了幾雙給孩子穿……一段時間後去醫院複查孩子的o型腿問題,確實也得到了改善。

    所以,一旦發現孩子有o型腿問題,還是趁早就醫,症狀輕微,一般還是可以透過矯正保守治療恢復的!千萬別因為一時大意,忽略了孩子的病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威斯布魯克今年能進全明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