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永遠追不上的巨人

    意思是:在衛國被人鏟削掉所有足跡,在齊國被逼得走投無路,在陳國蔡國之間遭受圍困。出自:《莊子 雜篇 盜拓》原文選段:子自謂才士聖人邪?則再逐於魯,削跡於衛,窮於齊,圍於陳蔡,不容身於天下。子之道豈足貴邪?釋義:你不是自稱才智的學士、聖哲的人物嗎?卻兩次被逐出魯國,在衛國被人鏟削掉所有足跡,在齊國被逼得走投無路,在陳國蔡國之間遭受圍困,不能容身於天下。而你所教育的子路卻又遭受如此的禍患,做師長的沒有辦法在社會上立足,做學生的也就沒有辦法在社會上為人,你的那套主張難道還有可貴之處嗎?擴充套件資料“盜蹠”為一人名,指稱一個名叫蹠的大盜,本篇以人物之名為篇名。《盜蹠》內容的中心是抨擊儒家,指斥儒家觀點的虛偽性和欺騙性,主張返歸原始,順其自然。作者思想成就:莊周喜託寓言以廣其意,“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等著名寓言就出自他的著作。他在哲學思想上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使道家真正成為一個學派,他也成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他說:“道之真以修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為天下。”(《莊子·讓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華用以修身,它的餘緒用以治理國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

  • 2 # 使用者2458114238191884

    原文

    ○小山

    小山亦不可無土,但以石作主,而土附之。土之不可勝石者,以石可壁立,而土則易崩,必仗石為藩籬故也。外石內土,此從來不易之法。

    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於彼,彼通於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謂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瓏,所謂漏也;壁立當空,孤峙無倚,所謂瘦也。然透、瘦二字在在宜然,漏則不應太甚。若處處有眼,則似窯內燒成之瓦器,有尺寸限在其中,一隙不容偶閉者矣。塞極而通,偶然一見,始與石性相符。

    瘦小之山,全要頂寬麓窄,根腳一大,雖有美狀,不足觀矣。

    石眼忌圓,即有生成之圓者,亦粘碎石於旁,使有稜角,以避混全之體。

    石紋石色取其相同,如粗紋與粗紋當並一處,細紋與細紋宜在一方,紫碧青紅,各以類聚是也。然分別太甚,至其相懸接壤處,反覺異同,不若隨取隨得,變化從心之為便。至於石性,則不可不依;拂其性而用之,非止不耐觀,且難持久。石性維何?斜正縱橫之理路是也。

    譯文:

    小山可以沒有土,可以以石頭堆砌而成,泥土就附在石頭外面.土是不能和石相比的,石頭可以立起來,而土不行,它必須依仗著石頭才能立穩.外面用石頭裡面用土,這樣的做法自古以來就沒有人採用過.

    說山石的美麗都蘊涵在透,漏,瘦三個裡.這裡通向那裡,那兒又通向這兒,如果有道路,這就是所謂的透;石頭上有洞,四周看起來很可愛,這就是所謂的漏也,;陡峭的山壁在半空中挺立,不向任何東西依靠,這就是所謂的瘦.對於石頭透和瘦二字越突出越好,然而漏過了就反而不好了,如果到處都是洞的話那不就好比窯內燒成的瓦器了嗎,洞的大小有一定的限制,石頭上的洞有一兩個,才與石頭本身想符合.一個小山如果頂上大而中間很小底部有很大,雖然這樣有一定的美,是是觀察起來是不美的.

    石頭上的眼很忌諱圓,即使有生來就是圓的,也是旁邊有很多的碎石,是石頭有稜角,是其與其他的分開.

    石頭的花紋和花紋在一起,粗紋和粗紋在一起,這樣才看起來很好,這就是相同的應該在一起的道理.但是分的太清楚,就會反覺得不自在,不如讓它們自由的組合,變化有它們自己決定.但對於石頭的固有性格,則必須遵守,逆它的屬性而用它,筏骸摧繳詆劑搓烯撣樓這樣一來不但不好看,也會不會持久.石頭的性格是什麼呢就是歪歪斜斜沒有一定的規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givemesomesunshine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