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比草莓還甜

    伊波拉/馬堡病毒性疾病為一嚴重的急性病毒性疾病,病原體是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或馬堡病毒(Marburg virus),臨床症狀包括髮燒、畏寒、頭痛、肌肉痠痛、食慾不振、嘔吐、腹瀉、腹痛、喉痛、皮疹、及出血傾向,嚴重者併發肝損壞,腎衰竭,神經受損,或死亡。診斷通常是結合病毒抗原或RNA偵測和特異性抗體IgM或IgG檢出判定。

  • 2 # 619675864

      簡介  Ebola   伊波拉病毒是以薩伊的一條河流來命名的,也是1976年這種病毒首次被發現的地方.   具體透過血液或體液感染來傳播,也有跡象表明伊波拉的某一分支可藉由空氣傳播.由此可見它是一種極易傳播的病毒,十分危險.編輯本段分類  伊波拉病毒有四個亞種,它們分別是:Ebola Zaire (EBOZ),Ebola Sudan (EBOS),Ebola Reston (EBOR)以及Ebola Tai (EBOT)   以流行病的角度而言,EBOZ,EBOS以及EBOT能引發人類及靈長類發病.而可藉由空氣傳播的EBOR只能是猴子生病.編輯本段病毒的形狀  直徑約80nm,790nm或970nm長,為線狀病毒屬.呈長條形,有時有分叉,有時彎曲,經常在一端有小勾或小環.編輯本段病發情形  由發燒及肌肉疼痛開始,隨後發展至呼吸症狀,嚴重出血及休克等症狀.病人會先發生髮燒,頭痛,冷顫,肌肉痛及失食慾,隨後可能出現嘔吐,腹瀉,咽喉痛及胸痛等,最後血液失去凝結機轉,病人可能從注射處失血,血液亦會流至內臟器官.由個人抵抗力不同,會有輕微症狀至死亡不等,但大多數情況為死亡.編輯本段如何避免  避免接觸已感染者的體液,包括血液,糞便,尿液及嘔吐物.在病人周圍是,需佩帶外科面罩防止飛沫傳染.儘量與病人保持距離等.編輯本段伊波拉病毒年史  1976年於蘇丹及薩伊共和國首次發現,死亡率達70%.   1979年於蘇丹同一地區再次爆發.   1994年在象牙海灣發現兩種不同病毒株.   1995年在薩伊的Kitwit大規模流行.   2001年於北烏干達再次流行.   即使在今天,也沒有明確的疫苗可治療伊波拉病毒,唯一的方法是支援治療(處理體液和電解質的平衡).只要持續有人與病人接觸,病毒就會持續爆發,相當可怕.但伊波拉病毒本身快速致命的毒力卻也抑制了它的傳播:被感染的人會快速死去,根本沒有機會把病毒傳到其它地方去.編輯本段病毒資訊  病名  伊波拉/馬堡病毒性疾病(Ebola virus haemorrhagic fever)(Ebola-Marburg viral diseases)  病因  感染伊波拉病毒或馬堡病毒。  病毒直徑  約80 nm,790 nm長(馬堡病毒;Marburg virus)或970 nm(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是線狀病毒科(Filoviridae)且具有套膜的單股RNA病毒的成員。外型具多型性,呈長條形、分叉狀、捲曲狀,有時長度可達1000nm。   馬堡病毒與伊波拉病毒之抗原性是有所不同,而來自薩伊、蘇丹、象牙海岸與雷斯頓等四種之不同伊波拉病毒株,其抗原與生物學特性亦有所區隔。在非洲,伊波拉病毒感染致死率為50~90﹪;馬堡病毒感染死率為25~80﹪。  症狀  臨床症狀為突然出現高燒、不適、肌肉痛與頭痛,接著出現咽頭炎、嘔吐、腹瀉與斑點狀丘疹。特異出血現象經常伴有肝受損、腎衰竭與中樞神經損傷,最後因多種器官功能失調而引發休克。實驗室診斷髮現淋巴球減少,嚴重血小板減少,肝轉胺酵素上升(AST>ALT)。  傳染途徑  馬堡病毒和伊波拉病毒之潛伏期為2-21天。   人對人之傳染是因直接接觸到被感染者之血液、分泌物、器官或精液而得;院內感染之情況頗為常見,幾乎所有被汙染的針筒、針頭感染的病人,皆已死亡。病人痊癒後7周內其精液仍有病毒存在,可傳播疾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體會過過山車一樣的心情嗎?為什麼會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