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略論
-
2 # 歷史扒糞機
1943年8月12日希特勒釋出第 10號令,決定修建從梅利托波爾沿第聶伯河—傑斯納河—切爾尼格夫—奧爾沙—維捷布斯克—涅韋爾—普斯科夫湖—楚德湖—納爾瓦的防禦線,即東牆,9月3日德陸軍總司令部正式命名為豹陣地。
豹陣地除了甩鍋帝防守的第聶伯河一線即被蘇軍9月22-30日全線突破外,其他都擋住蘇軍3—4次大規模進攻而安然無損,讓蘇軍在陣地前血流成河。甩鍋帝向來自視甚高,推崇進攻,豹陣地的失敗證明甩鍋帝進攻不力,更打不了所謂的彈性防禦或機動防禦。他真正貫徹了希特勒擔心的軍隊會患上撤軍精神病,而且一路狼狽不堪的逃竄出烏克蘭!由此整個中央集團軍群的南翼完全暴露,44年6月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從南部發動主攻。
最南端的部分為沃坦防線,從扎波羅熱—諾蓋草原—梅利托波爾。扎波羅熱10月14夜失陷,梅利托波爾於10月23日被攻破,由此蘇軍前出至第聶伯河河口,阻斷克里木第17集團軍與南方集團軍群的陸路聯絡。這是甩鍋帝失守第聶伯河防線帶來的必然惡果。
中央集團軍群負責的豹陣地一直防守到44年6月23日蘇軍發動“巴格拉季昂行動”,防禦要點維捷布斯克和奧爾沙才因後路被斷實施撤退而放棄。而北方集團軍群防守的豹陣地則堅不可摧,只因中央集團軍群的潰敗,側翼受到嚴重威脅,不得不於8月撤出。
縱觀豹陣地的命運,甩鍋帝的罪責難逃!
所謂的“東方壁壘”防線是指東線德軍依託第聶伯河這一天險建立的一條防線,這是歐洲的第三大河流,蘇聯的第二大河流,它的西岸是陡峭的懸崖,所以成為理想的防禦陣地,在這條河流的後方是烏克蘭糧食和礦產,是羅馬尼亞的油田,然而這條對防禦者極為有利的天險卻沒能被希特勒加以利用,這條防線沒能發揮出“壁壘”的作用。
早在1942年的冬季南翼德軍面臨斯大林格勒的嚴重危機時,時任頓河集團軍群司令的曼施坦因就曾要求陸軍總司令部加快第聶伯河一線的要塞工事構築,被希特勒所拒絕,他認為在後方建立防線同撤退無異,只會讓德軍失去鬥志。直到1943年初戰火已經接近第聶伯河時,希特勒才勉強同意沿著第聶伯河一線構築防禦工事,但卻沒有為其提供人力資源,直到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撤往這一防線時,由集團軍群才開始緊急加固和擴建這一防線,由於時間倉促和缺乏水泥、鋼材等物資,只建成了一些簡易的野戰工事,就堅固程度而言,這條防線完全名不符實,根本算不上是“壁壘”,不久希特勒便為他的錯誤付出了代價。
不僅防線的工事修築的過於簡陋,用於防守的兵力也嚴重不足,以南方集團軍群為例,該集團軍群總計37個步兵師用於防守第聶伯河700公里的正面,平均每個師的防禦正面達到了20公里,而這些師都剛剛經歷過了殘酷的撤退作戰,損失很大,平均每個師的作戰人員只有1000人,防禦的薄弱程度可見一般。集團軍群下轄的裝甲師由於要作為機動預備隊使用,不能一開始便部署於第一線。
結果蘇軍輕而易舉的便渡過了這條大河,依靠的是簡易的渡河工具,幾天時間便在第聶伯河西岸獲得了23 個渡口,雖然這些渡口只是小型的,但是隻要讓蘇軍站穩陣腳,蘇軍便會慢慢的把登陸場擴大到驚人的規模,他們是防守的大師。
德軍將領對於這條“壁壘”的實際情況心知肚明,明白這樣的防線不可能支撐太久,於是提出了在其後方建立一條真正的由鋼筋混凝土工事組成的現代化防禦的“壁壘”,一樣被希特勒所拒絕,用他的話說:“一旦知道在後方有一道完善的強化防線,我那些將軍和部隊就會腳底抹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