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軫者,遊說之士。與張儀俱事秦惠王,皆貴重,爭寵 。張儀惡陳軫於秦王曰:“軫重幣輕使秦楚之間,將為國交 也。今楚不加善於秦而善軫者,軫自為厚而為王薄也。且軫欲去秦而之楚,王胡 不聽乎?”王謂陳軫曰:“吾聞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軫曰:“然。”王曰:“儀之言果信矣。”軫曰:“非獨儀知之也,行道之士盡知之矣。昔子胥忠於其君而天下爭以為臣,曾參孝於其親而天下原以為子。故賣僕妾不出閭巷而售者,良僕妾也;出婦嫁於鄉曲者,良婦也。今軫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軫為忠乎?忠且見棄,軫不之楚何歸乎?”王以其言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終相張儀,而陳軫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陳軫使於秦。過樑,欲見犀首。犀首謝弗見。軫曰:“吾為事來,○索隱軫語犀首,言我故來,欲有教汝之事,何不相見。公不見軫,軫將行,不得待異日。”犀首見之。陳軫曰:“公何好飲也?”犀首曰:“無事也。”曰:“吾請令公厭事,可乎?”曰:“柰何?”曰:“田需(時為魏相也。)約諸侯從〔8〕親,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謂於王曰:‘臣與燕、趙之王有故,數使人來,曰:“無事何不相見”,原謁行於王。’王雖許公,公請毋多車,以車三十乘,可陳之於庭,明言之燕、趙。”燕、趙客聞之,馳車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聞之大怒,曰:“田需與寡人約,而犀首之燕、趙,是欺我也。”怒而不聽其事。齊聞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國相事皆斷於犀首。軫遂至秦。
——選自《史記·張儀列傳》
【註釋】
〔1〕期年:一整年。期,音jī。〔2〕異日:另外的日子。〔3〕厭事:形容擔任的事多。厭:通“饜”,飽。〔4〕田需:時為魏相。〔5〕謁:到-----去。〔6〕雖:即使。〔7〕陳:列。〔8〕從:通"縱",合縱。
【譯文】
陳軫是個遊說之士。他與張儀同為秦惠王做事,都受到重用,二人常常爭寵 。張儀向秦惠王講陳軫的壞話說:“陳軫攜帶大量錢財隨時出使於秦、楚兩國之間,本應搞好兩國的邦交 。現在楚國並沒有對秦國更親善,卻對陳軫很好,這是因為陳軫替自己打算多而替大王想得少的緣故埃而且陳軫想要離開秦國投奔楚國,大王為何不讓他離開呢?”惠王問陳軫道:“我聽說你想要離秦投楚,有這回事嗎?”陳軫答道:“有。”惠王說:“張儀的話果然被證實了。”陳軫說:“這件事不單是張儀知道,連路上的行人也盡都知道。過去伍子胥對他的國君忠心,因而各國諸侯爭相拉他到本國為臣;曾參對他的雙親孝敬,因而各家父母都希望讓他作為自己的兒子。所以被賣的僕妾不用走出家門街巷便被買去的,就是好僕妾;被丈夫拋棄的婦女能再嫁在本鄉本里的,那是好婦人。現在如果我對我的國君不忠心,楚王又怎麼會拿我做忠臣看待呢?忠心尚且被拋棄,我不往楚國又投奔何處呢?”秦惠王感到陳軫的話說得對,於是便很好地對待他。
陳軫在秦國住了一年,秦惠王終究任用張儀為相國,於是陳軫投奔楚國。楚國並沒有重用他,卻派他出使秦國。陳軫路過魏國時,想要看望犀首。犀首推辭不見。陳軫說:“我是為要事而來,你不見我,我就要離開這裡了,不能等到其它日子。”犀首便會見了陳軫。陳軫問:“你怎麼喜歡飲起酒來了呢?”犀首答說:“沒有事埃”陳軫說:“請讓我使你的事情多起來,行嗎?”犀乎問道:“怎麼辦呢?”陳軫說:“魏相田需邀約各國諸侯合縱聯盟結好,楚王持懷疑態度而不相信他。你去對魏王說:‘我與燕、趙兩國的國君有舊交 ,他們多次派人來對我說“你閒著沒事怎麼不來見見面”,我希望到他們那裡去拜見一下。’魏王即使同意你,你也不必多要車輛,只需把三十輛車子擺在庭院內,公開說要到燕、趙兩國去。”燕、趙兩國的在魏國作客的人聽到這個訊息,忙飛車稟告各自的國君,兩國都派人到魏迎接犀首。楚王聞知此事大怒,說:“魏相田需來與我結約,而他們的犀首卻前往燕、趙兩國,這分明是欺騙我啊!”楚王憤怒之下,不理會田需的建議,齊王聽說犀首去北方,也派人把國事託付給他。犀首於是啟程,燕、趙、齊三國的相國事務都歸犀首決定。陳軫於是到了秦國。
陳軫者,遊說之士。與張儀俱事秦惠王,皆貴重,爭寵 。張儀惡陳軫於秦王曰:“軫重幣輕使秦楚之間,將為國交 也。今楚不加善於秦而善軫者,軫自為厚而為王薄也。且軫欲去秦而之楚,王胡 不聽乎?”王謂陳軫曰:“吾聞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軫曰:“然。”王曰:“儀之言果信矣。”軫曰:“非獨儀知之也,行道之士盡知之矣。昔子胥忠於其君而天下爭以為臣,曾參孝於其親而天下原以為子。故賣僕妾不出閭巷而售者,良僕妾也;出婦嫁於鄉曲者,良婦也。今軫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軫為忠乎?忠且見棄,軫不之楚何歸乎?”王以其言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終相張儀,而陳軫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陳軫使於秦。過樑,欲見犀首。犀首謝弗見。軫曰:“吾為事來,○索隱軫語犀首,言我故來,欲有教汝之事,何不相見。公不見軫,軫將行,不得待異日。”犀首見之。陳軫曰:“公何好飲也?”犀首曰:“無事也。”曰:“吾請令公厭事,可乎?”曰:“柰何?”曰:“田需(時為魏相也。)約諸侯從〔8〕親,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謂於王曰:‘臣與燕、趙之王有故,數使人來,曰:“無事何不相見”,原謁行於王。’王雖許公,公請毋多車,以車三十乘,可陳之於庭,明言之燕、趙。”燕、趙客聞之,馳車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聞之大怒,曰:“田需與寡人約,而犀首之燕、趙,是欺我也。”怒而不聽其事。齊聞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國相事皆斷於犀首。軫遂至秦。
——選自《史記·張儀列傳》
【註釋】
〔1〕期年:一整年。期,音jī。〔2〕異日:另外的日子。〔3〕厭事:形容擔任的事多。厭:通“饜”,飽。〔4〕田需:時為魏相。〔5〕謁:到-----去。〔6〕雖:即使。〔7〕陳:列。〔8〕從:通"縱",合縱。
【譯文】
陳軫是個遊說之士。他與張儀同為秦惠王做事,都受到重用,二人常常爭寵 。張儀向秦惠王講陳軫的壞話說:“陳軫攜帶大量錢財隨時出使於秦、楚兩國之間,本應搞好兩國的邦交 。現在楚國並沒有對秦國更親善,卻對陳軫很好,這是因為陳軫替自己打算多而替大王想得少的緣故埃而且陳軫想要離開秦國投奔楚國,大王為何不讓他離開呢?”惠王問陳軫道:“我聽說你想要離秦投楚,有這回事嗎?”陳軫答道:“有。”惠王說:“張儀的話果然被證實了。”陳軫說:“這件事不單是張儀知道,連路上的行人也盡都知道。過去伍子胥對他的國君忠心,因而各國諸侯爭相拉他到本國為臣;曾參對他的雙親孝敬,因而各家父母都希望讓他作為自己的兒子。所以被賣的僕妾不用走出家門街巷便被買去的,就是好僕妾;被丈夫拋棄的婦女能再嫁在本鄉本里的,那是好婦人。現在如果我對我的國君不忠心,楚王又怎麼會拿我做忠臣看待呢?忠心尚且被拋棄,我不往楚國又投奔何處呢?”秦惠王感到陳軫的話說得對,於是便很好地對待他。
陳軫在秦國住了一年,秦惠王終究任用張儀為相國,於是陳軫投奔楚國。楚國並沒有重用他,卻派他出使秦國。陳軫路過魏國時,想要看望犀首。犀首推辭不見。陳軫說:“我是為要事而來,你不見我,我就要離開這裡了,不能等到其它日子。”犀首便會見了陳軫。陳軫問:“你怎麼喜歡飲起酒來了呢?”犀首答說:“沒有事埃”陳軫說:“請讓我使你的事情多起來,行嗎?”犀乎問道:“怎麼辦呢?”陳軫說:“魏相田需邀約各國諸侯合縱聯盟結好,楚王持懷疑態度而不相信他。你去對魏王說:‘我與燕、趙兩國的國君有舊交 ,他們多次派人來對我說“你閒著沒事怎麼不來見見面”,我希望到他們那裡去拜見一下。’魏王即使同意你,你也不必多要車輛,只需把三十輛車子擺在庭院內,公開說要到燕、趙兩國去。”燕、趙兩國的在魏國作客的人聽到這個訊息,忙飛車稟告各自的國君,兩國都派人到魏迎接犀首。楚王聞知此事大怒,說:“魏相田需來與我結約,而他們的犀首卻前往燕、趙兩國,這分明是欺騙我啊!”楚王憤怒之下,不理會田需的建議,齊王聽說犀首去北方,也派人把國事託付給他。犀首於是啟程,燕、趙、齊三國的相國事務都歸犀首決定。陳軫於是到了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