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神話最早可以追溯到《詩·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把星座作了初步的擬人化,但僅有譬喻,而無故事。故事的輪廓出現在漢代末年《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紆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個故事已經和後世傳述的牛郎織女神話的終局大致吻合了。其中“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二語,仍是沿襲《詩·大東》“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的意思而來,而所表現的織女的悲苦心情特為鮮明。《太平御覽》卷三一引《日緯書》說:“嘗見道書雲,牽牛娶織女,取天帝錢二萬備禮,久而不還,被驅在營室是也。”“營室”是星名,掌織作營造,借為罰作苦工之地。在漢代初年的《淮南子》裡,就有了這樣的記敘:“鳥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漢末應劭的《風俗通義》也說:“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歲華紀麗》卷三引)宋羅願的《爾雅翼》卷十三本說:“涉秋七日,鵲首無故皆髡,相傳是日河鼓(牽牛)與織女會於漢東;役烏鵲為梁以渡,故毛皆脫去。”作為牛郎織女神話補充的鵲橋神話大體上也完成了。在六朝梁殷芸的《小說》中,牛郎織女神話則換了一種面容: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絍。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近代民間流傳的牛郎織女神話,大都說牛郎是人間一個不幸的孤兒,依哥嫂過活,被不公平地分家出來,靠一條老牛自耕而食。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遊戲,在銀河洗澡,老牛勸牛郎奪取織女的衣裳,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後男耕女織,生一兒一女,生活美滿幸福。不料被天帝查明,派王母娘娘下凡押解織女迴天廷受審,恩愛夫妻便活活拆散。牛郎上天無路,悲憤萬分。垂死的老牛又叫牛郎在它死後剝下它的皮,披在身上,自能上天。牛郎果然剝下牛皮披在身上,並用籮筐擔了一對兒女,上天去追尋妻子。看著快要追到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簪,憑空一劃,登時成為一條波瀾滾滾的天河。夫妻倆無法過河,只有隔河對泣。終於感動天帝,允許他們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由烏鵲架橋,在天河相會。也有一些傳說和故事,講的是牛郎織女婚後由於某些原因,感情不睦,時常爭吵,由織女拿金釵或由王母娘娘拿玉簪劃空為河,使兩入睽隔,不得常聚。宋代龔明之《中吳紀聞》卷四"黃姑織女"條說:崑山縣東三十六里,地名黃姑。古老相傳雲:嘗有織女牽牛星,降於此地。織女以金篦劃河,河水湧溢,牽牛不得渡。今廟之西,有水名百沸河;鄉人異之,為之立祠。一九八五年七月號《民間文學》上發表的兩篇牛郎織女故事:《織女變心》和《牛郎織女結冤仇》就是這種內容情節。牛郎織女神話除了正面的若干記敘而外,還有一些側面的記敘:桂陽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間。忽謂其弟日:“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諸仙悉還宮;吾向被召,不得停二與爾別矣。”弟問曰:“織女何事渡河?兄當何還?”答曰:“織女暫詣牽牛。吾後三年當還。”明旦,失武丁所在。世人至今猶雲,七月七日織女嫁牽牛。(六朝梁吳均《續棄諧記》,文字有訛挩,從宋陳元靚《歲對廣記》卷二六引文補改)舊說雲,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飛閣於槎上,多齎糧,乘槎而去。十餘日中,猶觀星辰日月。自後芒芒忽忽,亦不覺晝夜。去十餘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遙望宮中多織婦。見一丈夫,牽女渚次飲之。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說來意,並問此是何處。答曰:“君還至蜀郡,訪嚴君平則知之。”竟不上岸,因還如期。後至蜀問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計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時也。(《博物志·雜說下》)昔有一人尋河源,見婦人浣紗,以問之。曰:“此天河也。”乃與一石而歸。問嚴君平,曰“此織女支機石也。”(《太平御覽》卷八引《集林》)主要參考資料:袁珂《中國神話史》(上海文藝出版社)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孫曉琴、王紅旗《天地人神鬼圖鑑》(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棗莊檔案《“我所經歷的每一步,都是為了能夠更接近你”| 情人節快樂》
牛郎織女神話最早可以追溯到《詩·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把星座作了初步的擬人化,但僅有譬喻,而無故事。故事的輪廓出現在漢代末年《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紆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個故事已經和後世傳述的牛郎織女神話的終局大致吻合了。其中“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二語,仍是沿襲《詩·大東》“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的意思而來,而所表現的織女的悲苦心情特為鮮明。《太平御覽》卷三一引《日緯書》說:“嘗見道書雲,牽牛娶織女,取天帝錢二萬備禮,久而不還,被驅在營室是也。”“營室”是星名,掌織作營造,借為罰作苦工之地。在漢代初年的《淮南子》裡,就有了這樣的記敘:“鳥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漢末應劭的《風俗通義》也說:“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歲華紀麗》卷三引)宋羅願的《爾雅翼》卷十三本說:“涉秋七日,鵲首無故皆髡,相傳是日河鼓(牽牛)與織女會於漢東;役烏鵲為梁以渡,故毛皆脫去。”作為牛郎織女神話補充的鵲橋神話大體上也完成了。在六朝梁殷芸的《小說》中,牛郎織女神話則換了一種面容: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絍。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近代民間流傳的牛郎織女神話,大都說牛郎是人間一個不幸的孤兒,依哥嫂過活,被不公平地分家出來,靠一條老牛自耕而食。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遊戲,在銀河洗澡,老牛勸牛郎奪取織女的衣裳,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後男耕女織,生一兒一女,生活美滿幸福。不料被天帝查明,派王母娘娘下凡押解織女迴天廷受審,恩愛夫妻便活活拆散。牛郎上天無路,悲憤萬分。垂死的老牛又叫牛郎在它死後剝下它的皮,披在身上,自能上天。牛郎果然剝下牛皮披在身上,並用籮筐擔了一對兒女,上天去追尋妻子。看著快要追到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簪,憑空一劃,登時成為一條波瀾滾滾的天河。夫妻倆無法過河,只有隔河對泣。終於感動天帝,允許他們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由烏鵲架橋,在天河相會。也有一些傳說和故事,講的是牛郎織女婚後由於某些原因,感情不睦,時常爭吵,由織女拿金釵或由王母娘娘拿玉簪劃空為河,使兩入睽隔,不得常聚。宋代龔明之《中吳紀聞》卷四"黃姑織女"條說:崑山縣東三十六里,地名黃姑。古老相傳雲:嘗有織女牽牛星,降於此地。織女以金篦劃河,河水湧溢,牽牛不得渡。今廟之西,有水名百沸河;鄉人異之,為之立祠。一九八五年七月號《民間文學》上發表的兩篇牛郎織女故事:《織女變心》和《牛郎織女結冤仇》就是這種內容情節。牛郎織女神話除了正面的若干記敘而外,還有一些側面的記敘:桂陽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間。忽謂其弟日:“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諸仙悉還宮;吾向被召,不得停二與爾別矣。”弟問曰:“織女何事渡河?兄當何還?”答曰:“織女暫詣牽牛。吾後三年當還。”明旦,失武丁所在。世人至今猶雲,七月七日織女嫁牽牛。(六朝梁吳均《續棄諧記》,文字有訛挩,從宋陳元靚《歲對廣記》卷二六引文補改)舊說雲,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飛閣於槎上,多齎糧,乘槎而去。十餘日中,猶觀星辰日月。自後芒芒忽忽,亦不覺晝夜。去十餘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遙望宮中多織婦。見一丈夫,牽女渚次飲之。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說來意,並問此是何處。答曰:“君還至蜀郡,訪嚴君平則知之。”竟不上岸,因還如期。後至蜀問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計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時也。(《博物志·雜說下》)昔有一人尋河源,見婦人浣紗,以問之。曰:“此天河也。”乃與一石而歸。問嚴君平,曰“此織女支機石也。”(《太平御覽》卷八引《集林》)主要參考資料:袁珂《中國神話史》(上海文藝出版社)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孫曉琴、王紅旗《天地人神鬼圖鑑》(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棗莊檔案《“我所經歷的每一步,都是為了能夠更接近你”| 情人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