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琴音萬古

    王鐸書法的態度是為書法而書法,這種態度再近一步是說為表演而表演。所以,王鐸書法是形的表演,看不出他自身人的精神給予。

  • 2 # 餘靜書畫

    王鐸書法的態度是為書法而書法,這種態度再近一步是說為表演而表演。所以,王鐸書法是形的表演,看不出他自身人的精神給予。

  • 3 # 馨泉丁毅書法工作室

    不懂筆勢

    不懂結體險峻

    不懂搖曳的章法

    不懂墨趣

    永遠讀不懂王鐸!

  • 4 # 倚齋聽風雨

    我也看不懂好在哪裡,不明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推崇。十幾年前看著不喜歡,現在看著也喜歡不起來,總覺得筆勢怪誕,投機取巧。

    也有可能是性情有別,歷朝書法,我最鍾情魏晉,其次是唐代的寫經,再次是元代趙孟頫、明代唐寅。至於草書,最欣賞的是懷素。

    王鐸的書風似乎給醜書來了個頭,後人爭相模仿,如今尤甚。值得一提的是,書法不是表演,也不需要表演,它需要的是返璞歸真之美。

  • 5 # 詩情書韻

    王鐸(1592~1652年)明末清初大臣、書畫家。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號嵩樵,又號痴庵、痴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王鐸一生博學好古,工於詩文,長於畫山水,尤擅長書法,行書和草書效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正書學習鍾繇。他的書法師從古人而不受拘泥,往往能自出胸膳,有所創新。其著作《擬山園法帖》,風格獨具而兼備各體,頗受歷代書家推崇。

      王鐸在詩、文、書、畫方面都有成就,尤其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明代末欺,有“南董北王”的說法,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足見成就之高。他的書法用筆,常常顯得流轉自如,有千鈞之功,總觀作品卻又出規入矩,有張有弛。王鐸書法雖然各體兼備,但尤擅長行草。其行草恢宏大氣,厚重灑脫,給人以淋漓痛快之感。他的墨寶流傳後世的較多,其中有不少法帖、尺牘、題詞見於刻石,《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兩貼最為著名。

      王鐸的草書,在筆法、結體、章法和墨法上都有所創新,尤其在章法的字間聯絡、行、行間空間、款字及鈐印等形式的技法上,獨具匠心,後人難以企及。其變化豐富的章法,縱斂有度的運筆,欹正莫測的結體,錯綜複雜的點畫,枯實互應的線條,使作品渾然天成,極具整體感。有評論者認為他的書法不只有王羲之的雋秀,還兼學米芾的蒼老勁健。清姜紹書《無聲詩史》稱他 “行草書宗山陰父子(王羲之、王獻之),正書出鍾元常,雖模範鍾、王,亦能自出胸臆。”顯北宋大家風範。明後期的書法界特別流行董其昌書風。此時,王鐸與黃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由此在當時成書法風尚中新的旗幟。

    王鐸書法,曾經對日本的書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頗受書法家欣賞,並衍發成一派別,稱為“明清調”。他的《擬山園帖》在日本曾轟動一時,甚至把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的看法。這種看法並不完全準確,但足以證明王鐸書法成就之高,並非浪得虛名。

    王鐸這位明末清初的大臣,百年之後被乾隆帝編入《貳臣傳》乙編,列為降清叛清這麼一種尷尬的境地。這在講究“書品與人品”的封建時代,這位有“神筆”之稱的書法家頗受人們爭議。然而,客觀面對那個時代,歸順於清朝的漢人又並非王鐸一人。

      畢竟在中國書法史上,有“先王后王”之說,既然少不了“書聖”王羲之,那麼就應當少不了“神筆”王鐸一席之地。

    清後期,吳昌碩稱讚王鐸書法:“文安健筆蟠蛟璃,有明書法推第一”。再後來孟海先生評價:“(王鐸)一生吃著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結果居然能得其正傳,矯正趙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於明季,可說是書學界的‘中興之主’ ”。當代啟動先生也有言:“覺斯筆力能抗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王鐸小時候日不飽兩粥,後又經歷亂世。他把人生的薄涼和生活的理想,利用淹墨方式從濃淡相宜的色調中得以印證,傳承與創新,中規與突破,灑脫與古樸,都體現了他的書法精神。

    斯人已去,我們懶得去了解他,怎麼會讀得懂他的書法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線和無線的耳機音質有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