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希臘字母μ,希臘小寫字母,大寫為Μ。 希臘語字母名稱叫做/mi/,美國英語叫做mu,是子音字母,表示/m/這個音,在美國英語裡變成了子音字母m,在俄語裡變成了子音字母м。中文讀音:謬拼音:miu μ的Unicode是U+03BC。2、國際單位制詞頭μ,即微(micro-),是國際單位制詞頭,指10^−6,一百萬分之一。它的語源是希臘語μικρός(mikrós),代表符號是希臘字母μ(mu)。在只能用拉丁字母表達的情況下,國際單位制允許用字母u代替,比如um代替μm。在一些特定的場合,比如藥房,微克經常記作mcg,然而這種記法並不符合標準。 許多國際單位制詞頭是取自英文詞頭的音,但微是取自英文詞頭的義。國際單位表是第12個希臘字母。 讀作“miù”,翻譯成中文的讀音為輕聲的“謬” μ的英文名稱為Micro,符號為μ,μ=0.000001=10^−6(10的負6次方,或者說是百萬分之一) M的英文名稱為Mega,符號為M,M=10^6(10的6次方,或者說的百萬) 舉例而言之,微米即10的負6次方米,即μm。所以μ也是“微”的意思。隨便說一句,像這些符號,經常有些學生寫錯,這是學生需要注意的;另外,每個老師對這些符號的讀法可能不盡相同,但他們所說的應該是同一個東西。3、磁導率的符號μ,電學上的磁導率。4、渺子的符號μ,粒子物理學上渺子的符號。 μ子(Muon),是一種輕子,它帶有-1的基本電荷及1/2的自旋。它的符號是μ。μ子的反粒子是反μ子。 雖然μ子不是介子,但它有時會稱作“μ介子”。 它的靜質量為電子的207倍(約105.6MeV/c)。故μ子可看成超重版的電子。因此由原子核和μ子組成的原子核具有更小的庫侖障壁,因而有可能在室溫下發生冷聚變。 μ子為宇宙中的π介子衰變時產生。它的半衰期為2.2微秒,主要的衰變模式為一電子、反電子中微子和μ子中微子。由於產生的μ子接近光速,因此在狹義相對論中的時間膨脹效應之下,μ子衰變時間延長,使μ子有機會到達地球表面。這一實驗也被認為是證明相對論效應存在的經典證據 μ子是在1936年由卡爾·安德森發現的。安德森研究宇宙射線時發現有一種粒子在穿過磁場時彎曲的形態與已知的粒子不同,它的彎曲度比電子小,卻比質子大。 安德森推斷這種粒子有與電子相同的電荷,而質量則在電子和質子之間。故他命名此等粒子為“Mesotron”,意為“中間的粒子”。不久,有電子和質子質量之間的粒子陸續被發現,而這些粒子統稱作“介子”。Mesotron改名為“μ介子”。 可是μ介子與其他介子十分不同,例如它衰變時會放出一中微子和反中微子,而非如其他介子般放出二者其一。這顯出μ介子並不是介子,而此名亦遭廢棄,後改稱作“μ子”。5、摩擦係數的符號μ,動摩擦係數。6、流體黏度的符號流體的黏度,以符號μ表示。 黏度為流體流動時在與流動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產生單位速度梯度所受的剪應力。7、壓桿的長度因數符號材料力學中μ稱為壓桿的長度因數,與杆端的約束情況有關。μl稱為原壓桿的相當長度。
1、希臘字母μ,希臘小寫字母,大寫為Μ。 希臘語字母名稱叫做/mi/,美國英語叫做mu,是子音字母,表示/m/這個音,在美國英語裡變成了子音字母m,在俄語裡變成了子音字母м。中文讀音:謬拼音:miu μ的Unicode是U+03BC。2、國際單位制詞頭μ,即微(micro-),是國際單位制詞頭,指10^−6,一百萬分之一。它的語源是希臘語μικρός(mikrós),代表符號是希臘字母μ(mu)。在只能用拉丁字母表達的情況下,國際單位制允許用字母u代替,比如um代替μm。在一些特定的場合,比如藥房,微克經常記作mcg,然而這種記法並不符合標準。 許多國際單位制詞頭是取自英文詞頭的音,但微是取自英文詞頭的義。國際單位表是第12個希臘字母。 讀作“miù”,翻譯成中文的讀音為輕聲的“謬” μ的英文名稱為Micro,符號為μ,μ=0.000001=10^−6(10的負6次方,或者說是百萬分之一) M的英文名稱為Mega,符號為M,M=10^6(10的6次方,或者說的百萬) 舉例而言之,微米即10的負6次方米,即μm。所以μ也是“微”的意思。隨便說一句,像這些符號,經常有些學生寫錯,這是學生需要注意的;另外,每個老師對這些符號的讀法可能不盡相同,但他們所說的應該是同一個東西。3、磁導率的符號μ,電學上的磁導率。4、渺子的符號μ,粒子物理學上渺子的符號。 μ子(Muon),是一種輕子,它帶有-1的基本電荷及1/2的自旋。它的符號是μ。μ子的反粒子是反μ子。 雖然μ子不是介子,但它有時會稱作“μ介子”。 它的靜質量為電子的207倍(約105.6MeV/c)。故μ子可看成超重版的電子。因此由原子核和μ子組成的原子核具有更小的庫侖障壁,因而有可能在室溫下發生冷聚變。 μ子為宇宙中的π介子衰變時產生。它的半衰期為2.2微秒,主要的衰變模式為一電子、反電子中微子和μ子中微子。由於產生的μ子接近光速,因此在狹義相對論中的時間膨脹效應之下,μ子衰變時間延長,使μ子有機會到達地球表面。這一實驗也被認為是證明相對論效應存在的經典證據 μ子是在1936年由卡爾·安德森發現的。安德森研究宇宙射線時發現有一種粒子在穿過磁場時彎曲的形態與已知的粒子不同,它的彎曲度比電子小,卻比質子大。 安德森推斷這種粒子有與電子相同的電荷,而質量則在電子和質子之間。故他命名此等粒子為“Mesotron”,意為“中間的粒子”。不久,有電子和質子質量之間的粒子陸續被發現,而這些粒子統稱作“介子”。Mesotron改名為“μ介子”。 可是μ介子與其他介子十分不同,例如它衰變時會放出一中微子和反中微子,而非如其他介子般放出二者其一。這顯出μ介子並不是介子,而此名亦遭廢棄,後改稱作“μ子”。5、摩擦係數的符號μ,動摩擦係數。6、流體黏度的符號流體的黏度,以符號μ表示。 黏度為流體流動時在與流動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產生單位速度梯度所受的剪應力。7、壓桿的長度因數符號材料力學中μ稱為壓桿的長度因數,與杆端的約束情況有關。μl稱為原壓桿的相當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