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2711967466991
-
2 # 如石書藝
草書的傳承和發展,在史書上沒有獨立發展階段記載,在趙壹的《非草書》問世之前,就有許多草書大家,例如,書中提到的崔瑗、杜度和張芝,以及未提及的更早的史游、曹喜等,相傳史游的代表作《急就章》並非是章草書體,杜度官至齊相,精於草書,頗為章帝賞識,准以草書上奏,由此而稱杜度所寫的草書為章草,之後索靖的《出師頌》和陸機的《平復帖》等亦屬章草之代表作品。從以上這條脈絡來看,可能在章草出現之前,就有草書的形式存在,而一般認為,是章草發展演變成今草。今草以張芝,“二王”以及張旭、懷素為典型代表。今草的明顯特徵是“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氣呵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筆法上與章草也有很大區別,波筆消失,以筆鋒運筆,起筆收筆迅捷,多尖鋒起筆,點畫線條、以及字間多以牽絲連帶。今草又分為小草和大草(狂草)。小草代表作品有《十七帖》、《書譜》、懷素小草《千字文》等,特點是以完全脫離了章草的藩籬,體勢趨於狹長,點畫結體完全是標準化草書,似楷書快寫之態。而由此發展為大草,大草已明顯衝破了小草的法度極限,代表人物是張旭、懷素等,史稱“張顛醉素”,如果把小草比作是輕音樂的話,那大草鮮明的節奏和強烈的動感以及連綿迴繞,起伏跌宕,提按頓挫,使轉調鋒,如暴風驟雨,一瀉千里之態,猶如一場聲勢浩大的交響樂。宋以後今草的發展,雖然也有名家輩出,然總體上看,沒有超越前朝,草書成就影響較大的如宋朝的黃庭堅、元朝的鮮于樞、趙孟頫、明朝的董其昌、清朝的王鐸、傅山以及當代的毛澤東、林散之等。綜上所述,草書的發展是有其嚴格法則和發展規律的,始終秉承以“二王”的正統法則,至唐代出現了“張旭懷素”的狂草,標誌著“二王”草書一脈走到了極致。當今草書的發展規模空前,隨著社會對傳統文化,尤其是書法藝術的重視,書法熱迴歸,應是有利於書法的發展,但是如果不理性對待,難免會出現對書法藝術在認知上的迷茫和困惑,以致走急功近利之“捷徑”。例如,有的年輕人,為了上國展,挖空心思圖形式上的視覺效果,而對傳統草書缺乏深度認識和思考;有的一味搞創新,搞變體,不求內涵,博眼球,圖眼前利益;有的甚至以草書的名義,大搞抽象、行為以及大型表演作秀等。種種怪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如趙壹所說的“背經而趨俗”之現狀。草書是書法中最能體現個性的書體,每個人的書寫方法、思維習慣以及藝術理解都不盡相同。這種極具個性化的藝術,必須經過嚴密的邏輯結構上的規範和行為上以及心靈上的不斷修煉和磨練加以束縛,方能修成正果,也就是常說的達到“如火純青”、“水到渠成”之境界,模仿和臨摹,只是修煉的一種方式,修煉還應包括人的思想、方法、理念、學問知識,心胸、格局,閱歷、為人處事等等。毛澤東的草書,其實沒時間臨多少帖,他的草書之所以能成功,勝過許多終生以書法為業的書法大家,就憑他獨有的偉人氣概,這是無法效仿的。林散之也只有其一不能有二。他的書法傳統功夫以及文化學術涵養,比起沈尹默、高二適等一些大家尚有一定差距,但是林老到了晚年,經過數十年的學術、閱歷和筆墨功夫的積累,厚積薄發,可謂是變法成功。但如果把林老的草書看著是學草書之楷模,就勢必誤入歧途,於自不利,對書法發展也毫無意義。這正如《非草書》所說的“亦如效顰者之增醜,學步者之失節也。”
-
3 # 我為白丁
感謝邀請。我個人非常,非常,非常喜歡草書!我認為,草書是最能體現和代表書法的藝術之美!但我與目前中國書壇的意識形態有大不同。我個人認為:首先,書法,尤其是草書,應該是外行看到線條之美,整體流暢,給人無盡的美感。一個字:美。而內行除了感到那種美之外,還能從中受到啟發,佈局用筆等等,學習到很多自己不曾有的東西。其次,我認為所有拿曲高和寡說話的那些醜書的書寫者,都是流氓。我認為真正最好的草書,沒有曲高和寡那回事。比如懷素的《自敘帖》,張旭的《古詩四首》,張芝的《冠軍貼》,還有黃庭堅。。。那是曲高和寡麼?不懂草書的都能看到那種線條的之美!
我認為,當今書壇,醜書盛行,是不可能出現大師的,是經不起時間的檢驗的!!!
-
4 # 聽竹齋
最大的問題是草書難懂多數人看不懂,達不到雅俗共賞的成度。草書作為書法的一種流派(形式)雖實用性不高但欣賞的藝術性很高!
回覆列表
任何書體要為廣大人民群眾接受,狂草大多數人不認識,有何用呢,任何文化要為廣大人群服務我認為行草就很好,好寫,好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