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唯美式味道

    中國的傳統生日都是記農曆的日期,可隨著時代發展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用陽曆來記自己的生日,說是隨世界潮流,所以古人的誕辰現在記念都是陽曆。 農曆是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我不願再看到像 端午節被南韓申報為國家節日,那是一種悲哀,一種華人的恥辱。 我希望人們都繼承老祖宗留下的一些東西,不要以為落後了 就放棄它。

  • 2 # 別人都叫我知識小王子

    在過去,“過生日”和“祝壽”是有嚴格區別的。因為“壽”字的本意是指人的年齡大,如《說文》所釋:“壽,久也。”《廣韻》所釋:“壽,壽考(同老)。”《篇海類編》所釋:“壽,老年也。”民間把“五福”俱全視為人生最大的幸福,所謂“五福”就是《尚書・洪範》中記述的:“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同有)好德,五曰考終命(即有一個好的人生結局)。”把“壽”推為“五福”之首。正是在這種人生觀的指導下,從古至今人們十分重視各種追求和祝願長壽的活動,由此也就產生了祝福長壽的禮儀。這種禮儀大都是在老年人的生日時舉行的,當地稱之為“祝壽”、“拜壽”、“賀壽”、“慶壽”、“做壽”、“過好日子”等等。從上述傳統觀念出發,把幼、少、青、壯年的生日禮儀,叫做“過生日”,而不能叫做“祝壽”,俗以為這樣叫了是會“折壽”、“短命”的。那麼,在什麼年齡“過生日”才能叫“祝壽”呢?這從來沒有統一的規定。從當地民間習慣來說,一是要在50歲以上或是有了孫兒;二是父母已經去世。一個人如果父母健在,即使已經過了50歲,也不能在家中“祝壽”,只能“過生日”,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尊親在不敢言老”。古人把“壽”分為上中下,100歲稱上壽,80歲稱中壽,60歲稱下壽。因此,並不是人的每一個生日都可以稱作“壽”的。古人對於祝壽和人的年齡段,都有一些專門的稱呼和比喻。首先,對於男性和女性的祝壽有不同的稱呼,男性稱為“椿壽”,女性稱為“萱壽”。天命之年指男子進入五十歲這個年齡段。花甲之年指人進入六十歲這個年齡段,六十歲又稱“耳順之年”。古稀之年指人進入七十歲這個年齡段。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的高齡老人。期頤指人滿百歲。百歲以上的壽星,也有以“天年”作喻的,意思是上天賜予的高壽。另外,在關於祝壽的稱呼中,還有三個專門的稱呼:七十七歲被稱為“喜壽”,因為喜字的行書,和七十七這三個字很相近;八十八歲被稱為“米壽”,因為把米字拆開,上面兩點像個八字,中間是個十字,下面又是一個八字,合起來就是八十八;九十九歲被稱為“白壽”,因為百字缺一橫,即“白”字,一百缺一,從數字上推就成了九十九。“請吃酒,�グ萆�”,說明做壽是兒孫主動張羅,不必送請貼。已分家或出嫁子女要全家都到,以示隆重。親戚間的平輩、晚輩及老人好友均前來祝賀。給老人祝壽忌間隔,直到老人壽終。若有遺忘,子女謂之“不孝”,親友謂之“失交”。因故缺席應提前告知。慶壽者多屬年高長輩。建國前,平輩的“親家”多送長壽麵、壽桃、大發糕等禮物。富裕之家則送金或銀製的“壽星公”。晚輩致送現金,名為給“壽星公添食”。主人款待賓客時“早面晚席”,中午吃精製麵條,叫吃“長壽麵”,晚上設宴招待,稱喝“長壽酒”。建國前,有些大戶做壽還要演步堂戲,以顯示其豪華富有。壽禮中必須有壽燭、壽桃和長壽麵。壽燭,為紅色,長一尺左右,重約一斤,蠟面上印有金色的壽字或松鶴圖,上壽時點燃。壽桃又稱壽包,是壽誕的主要禮品,要有104只,意謂“出頭出腦”。長壽麵,壽宴上食用的麵條,壽日吃麵,取“綿長”之意,以祝壽星延年益壽。壽誕前一天,慶壽之家先要設壽堂,高掛“壽”字、壽軸、壽星和壽聯等。壽星是分管長壽的神,被畫成老人模樣。壽日凌晨需祭神。下午壽公壽婆接受晚輩跪拜,分贈“壽錢”。拜壽畢,開筵席,壽公壽婆坐正席首位,眾晚輩分別敬酒。筵畢,向四鄰分贈壽包、金團。一般人家多不做壽,無論長幼,每逢生日,僅吃頓麵條以示祝賀。建國後,過生日之風仍很盛行。由於群眾思想覺悟,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迷信色彩逐漸淡薄,過生日時,食品花樣逐漸增多。近年來,為老人祝壽的方式,增添了現代色彩,如子女陪老人旅遊;當地黨政領導親往祝壽、送壽幛、贈禮品、致祝詞;老年協會在老人節期間,為當地逢十的老人照相留影、饋送禮物,為百歲老人祝壽;群眾業餘文藝組織為老人作專場演出。家庭則開筵席,宴請賓客,晚輩為長輩贈送禮物如舊。非逢十生日,一般送蛋糕,不受年齡限制,有的舉辦生日派對(聚會),相互祝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婚後,可不可以讓前妻帶兒子外面過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