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穩坐釣魚臺65291446

    再有一位大家吳冠中先生,當年許多專業人士認為吳先生的國畫不是國畫,筆墨技法不符合傳統,我曾請教過大畫家壽崇德先生,壽先生按照吳冠中作品畫了仿一筆,問像不像,我說像,壽老說你等一下再看,過了一會筆墨幹了,壽老說這會還像嗎?我幾十年的筆墨都仿不了,每一位能成為大師的人都會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大師。現在吳冠中先生的作品已經得到了公認。

    綜上所述,作品的好壞是要經的起歷史的檢驗的,特別是繪畫作品,欣賞角度不同,文化修養不同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不要跟風,用自己的視角去觀察作品,多學習,多讀書、靜思事,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爭取更好的明天。

  • 2 # 老黑藝人何雨青

    意境高卻不能與時俱進的藝術作品並不討喜,這自古就形成的陋習,說是要過五十年、一百年才有人欣賞,也是一種自我慰藉的託詞,試想你活在特定時代,創作的作品卻沒人欣賞,就沒有了動力,因為賣不出去,不能養家活口,所以再有超前意識,畫出的東西境界再高,失去了群眾基礎,也是沒有市場的,應該活在當下,筆墨當隨時代,藝術應雅俗共賞。

  • 3 # 畫僧常樂

    這種情況很複雜,但不外兩個原因,一是技術方面的原因,二是利益方面的原因。

    一) 先說技術上的原因

    打一個比喻,一個大學生用微積分講1+1,小學生能聽得懂嗎?

    A、沒有國畫教育的人,僅用眼睛看,看色彩,看形狀,只要達到他所喜歡的就認為高。他看不懂筆墨,更不懂畫中鹹酸之外的味道。

    B、一個還沒入門的人,他會用值不值錢,有沒有名氣,老百姓喜歡哪些畫去衡量,所以他們更喜歡畫很俗氣的行畫。

    C、一個入了門但水平不高的人,他知道筆墨,知道技法,但他缺乏文化修養,這個階段的人通常走兩種極端:

    a 一是追求繪畫性因素的,講疏密,講對比,講構圖,講色彩,而西畫在這方面很有優勢,他們就借鑑西畫的經驗來畫中國畫,他們注重寫生,造形能力很好,敢於創新,但由於沒有真正讀懂傳統,畫面跟西畫很接近,現在全國國展的就是這一類。

    b 另一類是追求非繪畫性因素的,如筆墨,他們特別強調書法用筆,注重臨摹,但缺乏寫生,因為忽略了繪畫性因素,他們往往畫得很草率,動不動就以傳統文人畫、大寫意自居,但畫風呆滯,食古不化,毫無生命感,現在入不了國展而滿肚子抑鬱的憤青基本就是這類人。

    (注:ab兩類人的觀念是對立的)

    D、高水平的國畫,不僅技術水平很高,繪畫性因素及非繪畫性因素都很高水平,運用起來得心應手、不偏不倚恰到好處,而且思想性也很高,因為文化修養高,具有很深邃的思想性,詩意在鹹酸之外。各種高度,都是水平不夠的人難讀懂的,就如山上的人,能看清山下的景,山下之人,怎能看到比他高的景物?

    二)以上是技術上的分析,再看利益上的分析。

    書畫界其實是由一個一個的利益團體組成的,大多數人平時以文化人自居,以清高自居,但真誠度往往還不如一個目不識丁的種田人純樸。因為,他們在追求利益的時候所做的事情很陰險的。跟我一夥的,就推薦一下,符合我利益的,就拉他一把,什麼公平公正全扔一邊去。不妨想想,一個全心全意去追求藝術高度的人,哪有空去巴結別人,哪在時間去跟別人拉關係,這不出問題了嗎!就算他的高度有人知道,能捧他的人為什麼去捧他?美術界的大佬,都把心思放在宣傳自己和多收學生,讓自己更出名,希望自己的風格能名揚天下,去捧一個跟自己不相關的人,那不是砸自己的利益?這就是人性的自私!所以,水平特別高的畫家在活著的時候不出名是很正常的。

    一個文化公司,去推捧一個畫家,也是有利益目的的,所以當今很多畫家的畫價,比他們的師爺太師爺還高好幾倍。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不是批評某個人,僅是揭露現象本質。

    縱合上述因素,就能明白高境界的國畫不被人理解的原因了。

  • 4 # 圭角星茫

    畫畫是藝術,除了藝以外還有術,很多人不是畫畫的,沒有藝術實踐,所以並不瞭解其中的奧妙,只著眼於淺層次的好看不好看來理解畫畫。這個就是一般情況下的誤解。

  • 5 # 花鳥畫家張亮

    審美層次的問題,和普羅大眾的流行審美。時代的發展造就不同的審美情趣。當然還有畫家是否拿出了最好的作品。畫家的階段性作品也呈現不同的審美。

  • 6 # 一線大家

    藝術本來就是是曲高和寡,大眾的審美與藝術的高度是有距離的,所以就造成真正好的藝術作品往往不被大眾接受的原因。歷代如是,只有提升大眾的審美,才能欣賞到好的藝術作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從困境中擺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