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廣堯風水

    一個有大德的人,為大眾付出仁政,為讓大眾蒼生過上和諧相處的生活,不懈努力追求,那麼上蒼也會給他相應的權利和位置!

  • 2 # 看透古今

    未必。有道是,大德無痕。既無痕,何受命?小德為彰。彰則易受命。故享世至尊多以小德譁眾取寵。而養大德者,總是默默而終。

  • 3 # 家美九

    很簡單,你如做到了德高望眾,大家都會喜歡你,尊重和尊敬你,遇到什麼事,大家都會來找你,你是不是成了領頭人。明白嗎?

  • 4 # 火涅國度

    這句話本是戰國時期作者子思《中庸》裡的,這句話的意思是有大德的人,必然承受天命,也是經典的儒家思想之一。

    孔子推崇堯舜這樣的聖人,作為歷朝歷代統治者的表率。比如堯舜二帝,順應天命成為皇帝。作為統治者,不僅要德才兼備,同時愛戴子民。在他們的統治時期,萬物生長,百姓安居樂業,從不貪圖安逸享樂,一切以百姓出發。如果每一個統治者都能像他們這樣做的話,國家只會越來越興旺發達,江山也會越來越牢固。在他們死後,也可以享受到子孫的祭祀,子民的褒獎。

    但是如果統治者縱情酒色,大肆揮霍,不顧百姓死活,那麼國家肯定不會牢固。指不定哪天人民忍受不了苛政,就起來反抗了。就像夏桀周紂一樣,昏庸無道,只願醉生夢死,大興土木,為自己修建豪華的宮殿,美酒佳人作陪,無形之中為最底層的社會勞動人民增加了嚴重負擔,這種憤怒積蓄到一定程度後。人民就開始爆發了,就像千里之提絕於水一樣一發不可收拾。當然殘暴的君王都是沒有什麼好的下場的。

    儒家思想在古代封建社會被推崇了兩千年,孔子也被稱為聖人。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在春秋戰國時期,天下間文化呈現出一幅百家爭鳴的現象。每家學派都有各自特點。不管是什麼行為標準,我覺得都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變化,沒有什麼是一層不變的。

  • 5 # 田川居士

    何謂大德?德是通向道的方向,因此對於一些知道大道方向的人,我們稱之為大德。這部分人雖未得道,但已明道。明道之人自然知道大道方向,自然是有德之人,明道愈深,德必愈大,德必愈厚,故謂之大德。

    何謂大德必受命?明道之人,勢必行道,唯有行道,方可得道。既行天道,自然受命於天道。故曰大德必受於命,此命乃天命。

    換句大白話說:一個人知道了生命的終極目的在道那裡,這個人就叫做大德。道跟這個人說:往這裡走就可以到我這裡。這個大德焉有不受命之理?不受命的怎麼去往道那裡?不知道往道那裡去的,又怎麼能叫做大德呢?

    綜上所述,大德必受於命這句話,只是一個陳述句,如同一加一等於二一樣。也沒有沒有什麼內在動力不動力的,他僅僅是陳述一個顛不破事實而已。如果一定要說內部動力是什麼,就是看明白了:只有受命才可成為大德,進而明道,行道,得道。

  • 6 # 全峰山

    ″大德必受命″,是儒家(子思天命思想),樸素的唯心哲學思想。認為只要有了大德,就會擁有一切,其實不然,諸多的歷史事實證明並非如此。

    對於道德觀念的論證,就春秋時期的諸子百家中,還是老子的《道德經》,是道教哲學之經典。全書五千言,前半世界觀,後半人生觀。體系完整,哲理宏富,涉及天地、人生,政治、軍事等各領域。

    老子反對儒墨(墨子)的道德觀,提倡減少私慾得到,理想政治是″無為而治"的,"道為自然″的核心哲學體系,它包容著巨大的智慧,在中國乃至世界哲學史和文化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道德經》不僅深遠影響了先秦各家學派,而且對整個哲學史中的重大哲學派別,都有極大的影響。書中可以看到老子的″自然辯證觀″是直觀的、原始的、樸素的。

    老子如果能有科學證據,那就是現代的"唯物辯證法″,但兩千多年前是做不到的,這也就是歷史時期的限制!

    當今的道德概念雖然不是古老的道德觀念,但它是儒教中的"德",與道教中的"道",這二者中的精華構成了現代意義的道德。(個人主編)

  • 7 # 竹木草蟲魚

    謝邀。我想從字面意思分析一下,大德很明顯某一方面要比常人高上很多,正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比常人出色,就勢必要承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壓力。而命可以理解為命運,常與上天的選擇掛鉤,也就是常說的不可抗力,自身往往難以改變什麼,命運都是決定好了的,於是天降降大任於斯人也。也就是說只有具備大德者,才能凌駕於常人之上,從而成為受命於天的那一小部分人,這部分人雖然承受的壓力和苦難比常人多上很多,但得到的名聲,運勢等等也要高過常人,所以這部分人基本都是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是常人的榜樣和受尊重的物件。

    正所謂上天往往只眷顧一小部分人,他們絕對就很大可能是受眷顧的人,而且還會任重道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攝像頭雙核1200萬和4800萬怎麼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