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nfengz3

    1、詮釋

    意在教人處世之道,自己一定要明白是非對錯,而外表要裝成愚鈍,對世俗之流既不讚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塵世,與"大智若愚"有同工之妙,實乃大隱於市之道。

    2、出處

    出自《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3、運用

    從太極圖解讀知白守黑

    太極分互動抱合的陰陽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圍繞一個圓心迴轉不息。這是一種虛實相隨、有無相生、相反相成的運動圖式。從哲學上說,太極圖原是表示古人對宇宙本質的樸素理解,具有很強的辯證色彩,它包涵了天地、日月、男女、上下等一切對立統一關係,喻示世界上的萬物都是在運動、變化、發展的,這種運動、變化和發展又是由於既對立又統一的陰陽兩面的矛盾而產生的。《周易·繫辭上》有言:"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在太極圖中是以黑白來體現的,黑者為陰,白者為陽。這一黑一白相互藉助對方的形態來襯托自己,只要其中一方有變化,另一方也因之而變,這樣就形成了一種互動和依存關係,用現代設計的話講就是形成了正負形的關係。由於S形的引導,觀者的視線遊移於黑白兩極之間,輪轉不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太極圖是一個具有強烈視覺美感的古典圖形。

    知白守黑在書法中的運用

    在書法中一直講究"知白守黑"。篆刻家講"分朱布白",書法家則有"分間布白"之說。笪重光《書筏》上謂:"精美出於揮毫,巧妙在於布白,體度之變化由此而分。" 蔣和《書法正宗》說:"布白有三: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間之布白。"鄧石如則說"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包世臣《藝舟雙楫》),由以上論述可知,書法上對"知白守黑"的運用是極其普遍的。

    林散之耄耋之年尚念念不忘其少時所受黃賓虹的教誨:"古人重實處,尤重虛處,重黑處,尤重白處;所謂知白守黑,計白當黑,此理最微,君宜領會。君之書法,實處多、虛處少,黑處見力量,白處欠功夫。"林氏聞言,"悚然大駭。"自念"平時雖知計白當黑和知白守黑之語,視為具文,未明究竟",今聞此語,"恍然有悟",遂"取所藏古今名碑佳帖,細心潛玩,都於黑處沉著,白處虛靈,黑白錯綜,以成其美。林散之感慨地說,經此一番,"始信黃先生之言,不吾欺也"。由這個例子可見"知白守黑"實是書法藝術形式構成的關鍵。

    知白守黑在中國畫上的運用

    一、善於運用具有豐富內涵的"留白"。在中國畫中無筆墨處的白並不是空白無物,而是一種特有的語言,華琳在《南宗訣秘》中說過:"白即紙素之白。凡山石之陽面處,石坡之平面處,及畫外之水天空闊處,雲物空明處,山足之杳冥處,樹頭之虛靈處,以之作天,作水,作煙斷,作雲斷,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在這裡華琳說明了畫中的留白可以是某一自然現象的替代。

    二、善於把握虛實,運黑為白。畫家可根據形式需要,化虛為實、化實為虛。八大山人的《河上花圖》將本應是很實在的石頭以三兩長線和數筆皴畫成,留出 大面積的空白,石頭周邊則襯以濃密的荷葉;而荷葉部分則間以荷花留白,或者乾脆在大面積的荷葉中留出空白作為霧氣,這樣一來便巧妙的避免了形象的平板和雷同。單獨出現的正面荷葉,則以虛其中心的辦法留出空白。八大山人善於駕馭黑白,他的作品大量 運用"知白守黑"法,別具情韻。如那些停在老樹、怪石、枯莖、蓮房之上的小鳥,只用十數點形態各異的墨點寫出,餘部皆留白,看上去不僅不覺簡略,而且益感栩栩如生。

    三、善於把握黑白對比,引導視覺。我們可繼續借華琳的話體會這一手法:"筆固要矣,亦貴墨與白合,不可用孤筆孤墨在空白之處,令人一眼先覷著他。又有偏於白處用極黑之筆界開,白者極白,黑者極黑,不合而合,而白者反多餘韻。"這段話講的是黑白安排對視覺的影響,在有意識的、主觀的黑白對應中,白處,也即"虛處",這一提法很耐人尋味,華琳站在視覺理論的高度上要求畫家主動把握畫面的視覺引導。他又進一步指出,這種對畫面的視覺引導關鍵在於畫中之"白"能否形成"龍脈":通幅之留空白處尤當審慎。有勢當寬闊者窄狹之,則氣促而拘;有勢當窄狹者寬闊之,則氣懈而散。務使通體之空白毋迫促,毋散漫,毋過零星,毋過寂寥,毋重複排牙,則通體之空白亦即通體之龍脈矣。"這裡講的"龍脈"是強調畫面要通體貫氣,若不貫氣,便難免百病叢生。"知白守黑"是中國古人總結出來的藝術規律,它是中國文化在書畫藝術上的具體表現,只有深入理解這種"心法",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國畫藝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警力量吳迪大結局歸隊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