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軍武資料庫

    當時用作實驗的是美利堅號航空母艦。這是美國的一艘常規動力艦,屬於小鷹號的第三號艦。

    這艘船在1964年2月1日下水,在1996年8月9日正式退役。退役後就停入了美國的賓夕法尼亞洲費城中的海軍造船廠預備役艦隻封存倉庫(港口)。

    當然了,這裡還有很多的除去了艦船編號的美國軍艦等待著未期的命運。

    然而在2005年2月25日美利堅號航母迎來了她一生中的大日子。

    在進行了簡短而低調的告別儀式後,這艘航母進行了一系列的維護和測試,於2005年4月19日被拖離船塢。

    把美利堅號移動出來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進行一次美國海軍的實彈射擊測試。

    拉到海上後,美軍對美利堅號航母一通“狂轟濫炸”

    於是也就有了下面的圖片:

    最早說美國號被擊沉的是杭州電視臺的《軍情最前線》這個節目

    但是節目的剪輯的影片素材不準資料不全,導致了很多細節缺失或者錯誤。例如上面美國號拖出費城港的片段就是一個錯誤的素材。正確的場景在前面W君已經發出來了。

    航母上的載機其實是到達預定海域後吊裝上去的。並不像節目裡面美利堅號航母滿載戰機(其實影片片段是林肯號過蘇伊士運河)。

    那麼現在,炸了25天這件事大家則會關心細節——為什麼炸?怎麼炸?的以及炸了之後美軍得到了什麼好處?

    其實這是一個常規的美軍實彈射擊試驗,只不過這次用的是美軍的最大的常規動力航空母艦。

    這次試驗中主要是對進行的打擊航母的時候不同武器瞄準系統的校正和不同武器打擊航母后所造成的毀傷試驗。

    首先持續轟炸了25天這件事也不是特別準確。本身這次試驗中所發射的不同彈藥只有400多發,包括反艦導彈,魚雷、艦炮炮彈和航空炸彈。小口徑武器的射擊雖然也是實驗過程中實時對一個環節但本身對航母傷害太大也就沒有計算進去。

    這裡就有人問了,航母這麼大的東西為什麼要校準武器瞄準系統?招呼上了不就可以了嗎?

    其若不然,航母雖然大,但是有的時候很多的部位即便炸空了對整個航母的損失也不會太大,並不能一舉擊沉或者擊毀航母。這就有點像二戰期間的倖存者偏差一樣。

    有的轟炸機執行任務之後,都被打爛了還是可以顫顫巍巍的飛回機場。這個現象就帶出來了一個叫做倖存者偏差的概念

    轟炸機是著重要加強有彈孔的位置呢?還是加強沒彈孔的位置呢?現在我們都知道是得加強沒彈孔的位置,因為它們畢竟還能活著回來給你看彈孔,而沒有彈孔的位置如果被擊中,你是根本看不到飛回來的飛機的,這些飛機在路上都墜毀了。

    對大型軍事裝備的防護就是這樣的概念了——加強沒有彈孔的部位。而對大型軍事裝備的打擊則是要求儘量的攻擊沒有彈孔的薄弱部位。

    說回來這次實驗,這次實驗其實是一次倖存者偏差的逆向解。主要是為了校準武器能夠命中航母上比較薄弱致命的地方。否則毀傷實驗大部分是可以在陸地上架設幾塊鋼板就能完成的。

    那為什麼足足炸了25天呢?

    這裡主要的問題就在於——航母被一波武器進行攻擊後,會有濃煙、火焰等影響武器瞄準精度的外部因素出現。這時候就只能等待硝煙散去才能進行下一輪的攻擊。

    這裡其實我們如果看到了當時實驗的時候美利堅號的這個細節大家也會發現這艘實驗靶艦本身就重視防火。

    在安放艦載機到靶艦上的照片裡面大家可以看到牆角邊堆起來厚厚的滅火劑乾粉嗎?艦載機安放完畢後乾粉是要鋪滿整個甲板的。

    人家壓根就沒想一波導彈給這艘航母炸沉了。

    為啥捱了400多發彈藥才沉?

    給大家看一個美國海軍的測試實況吧:

    這是07年美軍一次利用魚雷打擊靶艦的實驗,這魚雷打完船之後這個船不是得攔腰截斷嗎?怎麼炸完了沒事呢?答案就是利用了減裝藥配置,魚雷的戰鬥部裡面根本沒什麼炸藥。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在一次射擊試驗中測試多枚武器的效能,並取得成倍的資料資料。好不容易從國會要來一艘廢船咱不是得省著點用嘛……

    所以美利堅號的實彈測試也是這個原因,看著是炸的熱鬧,但其實本身對航母的傷害量極小。

    經此一役航母也就讓大家覺得特別扛揍了,但這是假象!

    最後航沉入海底的照片

    直至入海航母還是很完整的。只不過是因為炸了這麼多輪,不確定因素太多,拉回港的危險係數太高,於是則打開了航母的通海閥,這艘船自己沉入海底的。25天400多輪的實驗是沒有擊沉航母的能力的。

    最後美國海軍部的報告上給公眾說,這船安靜的滑入了海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總有人不想付出,卻要老師無限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