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絳珠999
-
2 # 紅塵彌勒
寫景確實對文章有烘雲托月、借景喻情的作用。
但也不應該單純的襯托和借喻,還有其他應用法則。
一篇文章,尤其是故事性很強的小說類文字,為了突出和強化人物的心情和感受,經常透過外觀景緻來疏導讀者的意向情感,使讀者和書中的人物時時產生共鳴。
但這種手法卻近乎用爛了。比如曾經一度飽受詬病的海浪說,霹雷說,都是一種用爛了的借喻,讓人看了覺得千篇一律,反而沒了新意,也流於俗套,終被人所拋棄和不齒。
在我們的意向中,只要是出現了心潮起伏的狀態,立刻給你輸送一副完全可以想象的畫面:海風吹擊著海面,天空陰騭,惡浪滔天,甚而狂風四起,樹倒枝折,形容一個人的心緒壞到了極點,遭到了霹靂一樣的巨大打擊。
但不得不說,這種手法若是再行沿用,那會壞了一個人設,毀了一部書作。
還有一種倒灌法。本來人物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打擊,作者卻偏偏採用了晴天朗日的描繪,甚而還對搖曳多姿的花朵倍加渲染,使讀者看起來更覺大千世界,綺麗多姿,生活富於想象,想象如此美麗。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你還能感受到那種椎心泣血的創痛嗎?
但不得不說,每個人物都是一個獨立的存在個體,外面的世界永遠精彩萬分,異彩紛呈。局外人不會懂得囹圄者的無措和無助,依舊是花天酒地,紙醉金迷。而這樣兒的描述卻越加能突出主人公的悲鳴和哀傷,反倒是這種極為有效的反襯讓讀者感受到,原來我們的生活總是不經意間狂濤駭浪,西風漫卷。
一般性文學作品,結尾處總要在人物身上節約筆墨,反過來透過景物喻示未來的結局和前景。如果用的好,自然會錦上添花,如果用得偏移,那就會令讀者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也會更改了你對整部作品的嚴格把控,最終遊離於作品意向之外,成為畫蛇添足的敗筆一枚。
題目:寫景是為了表現人物和文章的主題,景物到底應該怎樣描寫?
回答:
以下完全繫個人對文學作品的粗淺理解:
首先,這一說法不是非常準確。我們知道文章體裁主要分為: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和應用文;文學體裁主要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
那麼這一題目也許應該這樣問:景物描寫是為了烘托和渲染人物內心世界,藉以抒發情感,表現文學作品的主題思想。那麼景物到底應該怎樣選擇,佈局和描寫。(我說的比較囉嗦)
其次,我們要知道這幾個概念:意境,意象和物象。
物象:即文學作品中的景物。
意象:即景物所蘊含,烘托渲染的人的情緒
意境:物象及意象有機組合的整體即意境。
意境所表現出來的作品的主旨即立意。
再次,如何選擇景物。
任何文學作品,無非兩種創作模式。
一是有感而發,作品噴薄而出,後期再進行加工。那麼這種情況,都是因為某種景物或者景物組合勾起作者的某種情緒情感,激發了作者的創作慾望。所以這種景物自然而然就進入作品,無需我們選擇。只是在後期加工過程中,可能會適當增減。
二是為創作而創作。這就需要我們根據作品的立意(主題),去選擇適當景物進行有機組合。這些有機組合的景物必須能夠鉤織出反應主題立意的意境。
第四,景物如何佈局。
對於一組景物,無礙乎移步換景,移目換景的方式去佈局。從整體到區域性,從遠到近,從高到低....或者相反。
對於具體景物,可以從整體到細節。從視覺到味覺,觸覺,聽覺....透過各種感官進行發掘。
第五,景物如何描寫。
一種是直接描寫不摻雜情緒。靠景物的有機組合去鉤織意境。我們以詩歌舉例: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古絕完全是景物描寫的有機組合,白描手法,幾乎沒有情感的摻雜。但是,我們從中一樣會讀出很多情緒出來。那種孤介,幽獨,冷漠的情感自然而然傳導給讀者。
二種是透過擬人加入人的情感,或者以實寫虛。我們舉例說明:
煙柳依依未系舟,關山處處阻凝眸。
東君還惹梨花雨,撲落春江共水流。
這是本人寫的一首送別詩。煙柳,關山,東風和梨花都直接賦予了人的情感和行為,代替作者表達情感。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的這句詞,以實寫虛。把愁透過春水物化了。那種綿延千里永不停歇的愁緒油然而生,讓讀者能夠感受到和產生共鳴。
三是先鋪景再抒情
我們舉例說明: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杜甫的這首古絕,前兩句是鋪景,後兩句是抒情。都是白描手法,抓住要表達情感有關的景物的特徵去描寫。把春天最美麗極致的一面展現給讀者。然後筆鋒一轉....這種落差的情緒油然而生,讓人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