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覺扯不上太大關係,一般立秋後影響當地降雨的氣象因素有很多,如西風帶活躍東移、副熱帶高壓南撤、颱風影響,都可能造成立秋後處於多雨季節,例如最近影響華東9省的超強颱風“利奇馬”,是立秋後影響面最廣,帶來雨水、大風和降雨最明顯的氣象變化,但颱風一過,各地也會逐漸恢復到當地正常氣象變化規律中,並不會造成太過明顯的規律改變!根據近期天氣變化,我們這邊最近氣溫受颱風影響比較偏低,但到了8月下旬又會迎來高溫天,屆時說不定“秋老虎”天氣又回來了!而對於題主這個問題,我感覺霜期與當地的氣候變化規律有關,與立秋是否多雨並不存在過多聯絡,具體表現為:
一、立秋與霜降間隔時間很長,關聯並不大。說到二十節氣,是將一年中每隔半月劃分的24個節氣,其中月首稱為“節氣”,月中稱為“中氣”,會交替出現,而到了現如今則將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也就是指現在的“二十四節氣”,是一個地區過去人們判斷氣候變化、雨水多少和霜期長短的經驗常識,也是當地農業生產的重要氣象時間參考資料!
其中,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一般時間為每年的8月7日~9日,是傳統秋天的第一個節氣,而根據老話“春雨驚春清穀雨,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說法,在秋天會包含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6個節氣,其中霜降一般為北方黃淮海地區初霜的開始,例如“霜降始霜”就是說的黃海流域氣候特徵,大概時間為10月下旬至11月初吧!而霜降節氣時間則為10月22~24日,這樣一來,立秋和霜降的時間間隔有2個多月之久,並不能透過立秋後多雨來判斷今年霜期是提前或延後,我感覺這種方法在現在氣象預測上並不科學!
二、立秋後先有露水,然後才有結霜期!事實上,立秋後多雨往往預示著“一場秋雨一場寒”,也就是天氣轉涼可能會提前到來,而立秋後因平均氣溫仍比較高,尤其是中午前後仍會接近夏季三伏天的最高氣溫,使得只有早晚氣溫下降時會產生水汽凝結成小水珠,往往被稱為“露水”,會在白露節氣前後開始出現,到了寒露和霜降節氣前後,才會因氣溫下降明顯而讓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所以說,隨著立秋後氣溫下降,往往對於白露、寒露、霜降等3個節氣都是至水汽凝結的變化,最後才是霜期的開始!
三、國內地域廣闊,各地入霜時間並不同。說到霜期,一般是指今年秋季初霜到來年春季終霜這段時間,因南北地域氣候特徵,會呈現為“南方無霜期長,北方有霜期長”。而各地初霜一般是從北到南、自高山向平原逐漸推進的過程。至於各地初霜具體時間,除了青藏高原等全年有霜地區外,具體時間為:
最早出現的地區應該為東北大興安嶺北部,會在8月底或9月初,而東北大部、內蒙和北疆則在9月份迎來初霜。對於黃淮海等北方地區則需要等到10月下旬至11月初才會迎來初霜,而南方地區則初霜時間更晚,要等到12月初前後,甚至更晚時間!
另外,“老秋”,也就是深秋季節,往往是秋天的末期了,一般這時往往會有結霜天氣,但各地迎接秋天的時間並不一樣,因而也無法透過立秋後下雨多少來準確預判老秋早晚!所以說,關於當地霜期早晚,最好是結合當地一些農諺說法,往往這是當地人們長期生活經驗結合二十四節氣變化總結的當地氣象變化,應該更值得參考借鑑!例如“立秋聞雷,白日見霜”、“處暑晴,霜雪早來臨;處暑雨,霜雪遲半月”等說法,可以作為參考!(以上僅為個人見解)
我感覺扯不上太大關係,一般立秋後影響當地降雨的氣象因素有很多,如西風帶活躍東移、副熱帶高壓南撤、颱風影響,都可能造成立秋後處於多雨季節,例如最近影響華東9省的超強颱風“利奇馬”,是立秋後影響面最廣,帶來雨水、大風和降雨最明顯的氣象變化,但颱風一過,各地也會逐漸恢復到當地正常氣象變化規律中,並不會造成太過明顯的規律改變!根據近期天氣變化,我們這邊最近氣溫受颱風影響比較偏低,但到了8月下旬又會迎來高溫天,屆時說不定“秋老虎”天氣又回來了!而對於題主這個問題,我感覺霜期與當地的氣候變化規律有關,與立秋是否多雨並不存在過多聯絡,具體表現為:
一、立秋與霜降間隔時間很長,關聯並不大。說到二十節氣,是將一年中每隔半月劃分的24個節氣,其中月首稱為“節氣”,月中稱為“中氣”,會交替出現,而到了現如今則將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也就是指現在的“二十四節氣”,是一個地區過去人們判斷氣候變化、雨水多少和霜期長短的經驗常識,也是當地農業生產的重要氣象時間參考資料!
其中,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一般時間為每年的8月7日~9日,是傳統秋天的第一個節氣,而根據老話“春雨驚春清穀雨,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說法,在秋天會包含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6個節氣,其中霜降一般為北方黃淮海地區初霜的開始,例如“霜降始霜”就是說的黃海流域氣候特徵,大概時間為10月下旬至11月初吧!而霜降節氣時間則為10月22~24日,這樣一來,立秋和霜降的時間間隔有2個多月之久,並不能透過立秋後多雨來判斷今年霜期是提前或延後,我感覺這種方法在現在氣象預測上並不科學!
二、立秋後先有露水,然後才有結霜期!事實上,立秋後多雨往往預示著“一場秋雨一場寒”,也就是天氣轉涼可能會提前到來,而立秋後因平均氣溫仍比較高,尤其是中午前後仍會接近夏季三伏天的最高氣溫,使得只有早晚氣溫下降時會產生水汽凝結成小水珠,往往被稱為“露水”,會在白露節氣前後開始出現,到了寒露和霜降節氣前後,才會因氣溫下降明顯而讓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所以說,隨著立秋後氣溫下降,往往對於白露、寒露、霜降等3個節氣都是至水汽凝結的變化,最後才是霜期的開始!
三、國內地域廣闊,各地入霜時間並不同。說到霜期,一般是指今年秋季初霜到來年春季終霜這段時間,因南北地域氣候特徵,會呈現為“南方無霜期長,北方有霜期長”。而各地初霜一般是從北到南、自高山向平原逐漸推進的過程。至於各地初霜具體時間,除了青藏高原等全年有霜地區外,具體時間為:
最早出現的地區應該為東北大興安嶺北部,會在8月底或9月初,而東北大部、內蒙和北疆則在9月份迎來初霜。對於黃淮海等北方地區則需要等到10月下旬至11月初才會迎來初霜,而南方地區則初霜時間更晚,要等到12月初前後,甚至更晚時間!
另外,“老秋”,也就是深秋季節,往往是秋天的末期了,一般這時往往會有結霜天氣,但各地迎接秋天的時間並不一樣,因而也無法透過立秋後下雨多少來準確預判老秋早晚!所以說,關於當地霜期早晚,最好是結合當地一些農諺說法,往往這是當地人們長期生活經驗結合二十四節氣變化總結的當地氣象變化,應該更值得參考借鑑!例如“立秋聞雷,白日見霜”、“處暑晴,霜雪早來臨;處暑雨,霜雪遲半月”等說法,可以作為參考!(以上僅為個人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