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河流域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半溼潤半乾旱的季風氣候。根據1956~1979年資料統計,全流域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126億立方米。遼河年徑流的地區分佈不均,西遼河面積佔全流域的64%,水量僅佔21.6%,下游沿海一帶面積佔31%,而水量佔73%。遼河干流以東的太子河上游山地,離黃海較近,多年平均年降水量達900毫米左右。往西北因受長白山脈西南延續部分千山山脈的阻隔,年降水量逐漸減少。到本溪、撫順一帶年降水量為800毫米左右,到瀋陽、鐵嶺一帶為700毫米左右,中部法庫、新民和盤山一帶減少至600毫米左右,多風沙的西遼河上游年降水量減少到350~400毫米。可見遼河流域年降水量區域變率很大,東部約為西部的2.5倍,比東北其它流域大得多。從年降水量地區分佈來看,遼河流域的供水條件最差。 遼河流域氣溫的分佈,平原較高,山地較低,年平均約在4~9℃間,自南向北遞減,每一緯度約差0.8℃,全年氣溫1月份最低,平均在-9~-18℃間,絕對最低溫度,各地都在-30℃以下,7月份溫度最高,平均在21~28℃之間,絕對最高溫度在37~43℃之間。 遼河流域的暴雨主要由於西方或北方移來的冷空氣和東南方來的太平洋溼暖空氣交替作用產生,暴雨佔全年降水量比重很大,暴雨在流域內分佈與年降雨量一致,自東南向西北減少。一次暴雨延續時間以3~4天較多,但較強集中降水歷時大多在6~12小時內,有時則集中在12~18小時或18~24小時內。 遼河流域的降雨多集中在7~8月,往往又集中在幾次暴雨中降落,故遼河流域洪水主要由暴雨產生。冬季雖冷,但一般降雪不多,融雪洪水很小,且在融雪季節降水甚少。根據多年記載,尚沒有因為融雪造成較大洪水災害的事例。流域的洪水來源,在福德店以上,在西遼河干流、新開河、教來河下游及烏爾吉木倫河一帶的平原地區內,絕大部分為風蝕砂土區,滲漏性大,降雨量也較少,因此西遼河的洪水主要來源是老哈河及西拉木倫河。同時由於兩河的洪水流經沙性大的平原地區後,至雙遼(鄭家屯)洪峰已減小很多,故對福德店以下地區影響已不顯著。鄭家屯以下地區,遼河中游東側的面積佔該地區面積的65.5%,其中大部為山區,坡度大,而且雨量多。西側地區大部為丘陵地帶,雨量較少,因此東側山區為該地區洪水的主要來源地區,其中清河洪水對遼河干流的中游影響最大。遼河流域內洪水頻繁,平均每隔7~8年發生一次較大的洪水,一般的洪水,平均2~3年即發生一次。近100年來遼河流域曾發生大洪澇災害50餘次,其中1888、1918、1929、1930、1935年以及建國以來的1949、1951、1953、1975、1985、1986、1994等年洪水較大。西遼河地區幾乎每年都有旱災,特別是春旱很嚴重。遼河干流右側幹流的上中游地區,大面積旱災平均3~4年一次。而大遼河下游的洪水,絕大部分來自渾河及太子河。 遼河流域上游山丘區,多為黃白土和風沙土,水土流失嚴重,植被差,覆蓋度30%以下,是中國東北地區風沙乾旱嚴重的地區。流域內含沙量以柳河為最大,其次為西遼河地區各河流,福德店以下東側支流含沙量最少。遼河西部老哈河上游和柳河上游,多年平均實測最大含沙量在300~700千克/立方米,比東部含沙量大150倍以上。鐵嶺斷面處遼河干流的平均含沙量為3.6千克/立方米,年輸沙量2098萬噸。 遼河流域屬溫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約為350~1000毫米,年徑流量為89億立方米,山地多於平原,從東南向西北遞減。流域年降水量的65%集中於每年的4~9月。二龍山、大夥房、參窩連線以東流域,年徑流深150~400毫米,佔總徑流量的25%左右;西遼河沙丘草原區,年徑流深在50毫米以下,僅佔總徑流量的10%。遼河流域夏季多暴雨,強度大、頻率高、集流快,常使水位陡漲猛落,造成下游地區洪澇。此外,遼河的含沙量較高,僅次於黃河、海河,為中國第三位,年輸沙量達2098萬噸。 據2000年統計,遼河全流域有地、市、盟20個,總人口3404萬人,耕地面積476萬公頃,國內生產總值3063億元。是中國重要的鋼鐵、機械、建材、化工基地,糧食生產基地和畜牧業基地。遼河中、下游地區是東北乃至全國工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遼河流域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半溼潤半乾旱的季風氣候。根據1956~1979年資料統計,全流域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126億立方米。遼河年徑流的地區分佈不均,西遼河面積佔全流域的64%,水量僅佔21.6%,下游沿海一帶面積佔31%,而水量佔73%。遼河干流以東的太子河上游山地,離黃海較近,多年平均年降水量達900毫米左右。往西北因受長白山脈西南延續部分千山山脈的阻隔,年降水量逐漸減少。到本溪、撫順一帶年降水量為800毫米左右,到瀋陽、鐵嶺一帶為700毫米左右,中部法庫、新民和盤山一帶減少至600毫米左右,多風沙的西遼河上游年降水量減少到350~400毫米。可見遼河流域年降水量區域變率很大,東部約為西部的2.5倍,比東北其它流域大得多。從年降水量地區分佈來看,遼河流域的供水條件最差。 遼河流域氣溫的分佈,平原較高,山地較低,年平均約在4~9℃間,自南向北遞減,每一緯度約差0.8℃,全年氣溫1月份最低,平均在-9~-18℃間,絕對最低溫度,各地都在-30℃以下,7月份溫度最高,平均在21~28℃之間,絕對最高溫度在37~43℃之間。 遼河流域的暴雨主要由於西方或北方移來的冷空氣和東南方來的太平洋溼暖空氣交替作用產生,暴雨佔全年降水量比重很大,暴雨在流域內分佈與年降雨量一致,自東南向西北減少。一次暴雨延續時間以3~4天較多,但較強集中降水歷時大多在6~12小時內,有時則集中在12~18小時或18~24小時內。 遼河流域的降雨多集中在7~8月,往往又集中在幾次暴雨中降落,故遼河流域洪水主要由暴雨產生。冬季雖冷,但一般降雪不多,融雪洪水很小,且在融雪季節降水甚少。根據多年記載,尚沒有因為融雪造成較大洪水災害的事例。流域的洪水來源,在福德店以上,在西遼河干流、新開河、教來河下游及烏爾吉木倫河一帶的平原地區內,絕大部分為風蝕砂土區,滲漏性大,降雨量也較少,因此西遼河的洪水主要來源是老哈河及西拉木倫河。同時由於兩河的洪水流經沙性大的平原地區後,至雙遼(鄭家屯)洪峰已減小很多,故對福德店以下地區影響已不顯著。鄭家屯以下地區,遼河中游東側的面積佔該地區面積的65.5%,其中大部為山區,坡度大,而且雨量多。西側地區大部為丘陵地帶,雨量較少,因此東側山區為該地區洪水的主要來源地區,其中清河洪水對遼河干流的中游影響最大。遼河流域內洪水頻繁,平均每隔7~8年發生一次較大的洪水,一般的洪水,平均2~3年即發生一次。近100年來遼河流域曾發生大洪澇災害50餘次,其中1888、1918、1929、1930、1935年以及建國以來的1949、1951、1953、1975、1985、1986、1994等年洪水較大。西遼河地區幾乎每年都有旱災,特別是春旱很嚴重。遼河干流右側幹流的上中游地區,大面積旱災平均3~4年一次。而大遼河下游的洪水,絕大部分來自渾河及太子河。 遼河流域上游山丘區,多為黃白土和風沙土,水土流失嚴重,植被差,覆蓋度30%以下,是中國東北地區風沙乾旱嚴重的地區。流域內含沙量以柳河為最大,其次為西遼河地區各河流,福德店以下東側支流含沙量最少。遼河西部老哈河上游和柳河上游,多年平均實測最大含沙量在300~700千克/立方米,比東部含沙量大150倍以上。鐵嶺斷面處遼河干流的平均含沙量為3.6千克/立方米,年輸沙量2098萬噸。 遼河流域屬溫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約為350~1000毫米,年徑流量為89億立方米,山地多於平原,從東南向西北遞減。流域年降水量的65%集中於每年的4~9月。二龍山、大夥房、參窩連線以東流域,年徑流深150~400毫米,佔總徑流量的25%左右;西遼河沙丘草原區,年徑流深在50毫米以下,僅佔總徑流量的10%。遼河流域夏季多暴雨,強度大、頻率高、集流快,常使水位陡漲猛落,造成下游地區洪澇。此外,遼河的含沙量較高,僅次於黃河、海河,為中國第三位,年輸沙量達2098萬噸。 據2000年統計,遼河全流域有地、市、盟20個,總人口3404萬人,耕地面積476萬公頃,國內生產總值3063億元。是中國重要的鋼鐵、機械、建材、化工基地,糧食生產基地和畜牧業基地。遼河中、下游地區是東北乃至全國工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