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智慧575

    只有真正意義上的佛學(不是佛教)才是揭示了生命本質真理的唯一正確的人類的真理。它的現代版己經問世即《生命本質的論證》一書。

  • 2 # 本然堂講席

    題主好!佛家教育是心教、智教和廣教,義理通達一切虛空法界,非俗教可比,故佛教不論時空,是世出世間的最大財富,不必懷疑和爭辯。佛教雖好,卻不替誰包辦,必須隨順因果,應機而教,附緣興衰,本身不能主動改變什麼。話題很大,下面換個角度閒聊幾句,供參考。

    【1、佛(菩薩)不是萬能的】

    經典和僧師都開示過,佛雖能力無窮,卻並非絕對的無所不為。佛有“三不能”:(1)佛不能代替眾生受因果,不能滅眾生的定業,意思是眾生各有各的因果,無人能替代;造因受果,是法界規律;因果的平等性是佛也必須遵守的,不能違背。(2)佛不能違心而行,必須應緣而為,無緣就無法度人,意思是佛與眾生共有一個圓滿的真心,覺心靠己,不靠別人;佛是已覺,眾生是未覺,不能相互替代,佛不替眾生覺悟。(3)佛不能度盡法界,意思是世界無量,眾生無量,根器各異,佛願雖無盡,但終究法緣還有限度,只做力所能及的緣內事。所以,不要因佛的智慧已圓滿,就臆推出“佛能替眾生包辦一切”的結論,此非事實。

    【2、“佛與心”是同義】

    在根本教義上講,“佛”不指某個聖賢,而是“心”的別名,人能覺心到圓滿的程度,就叫佛,因此“佛”的引申義很多,主要指覺悟的智慧。古代譯經師造字時,用“人+弗”結構,用意就是告訴後人,不要把“佛”解讀為某個人,“佛”的真意指本能。明白此理,即知佛教與時空無關,也無所謂時代和國家需要與否,只要有眾生、有世界的地方就一定有佛教存在的價值。可見,佛教是虛空最大的教育事業,世出世間沒有第二可比,重要性毋庸置疑。

    【3、佛教之門是“信”】

    人的生存動機是建立在信仰基礎上的,時代發展和需求也以信行為前提,對佛家的最高智慧教育也不例外。人若不信,就與佛家無緣;無緣則佛家不教,就會變成當今時代的樣子。所以,“信”是佛教興起的第一條件,世間是否需要佛教,不取決於佛教本身的重要性,而取決於世人的信心。明白此義,也就不必探討“佛教在當今是否有作為”的問題。換言之,佛教的意義決於人心,不決於佛教自己。人不想入門時,佛教不會拉誰、求誰、哄誰入門,是肯定的。

    【4、佛教的形態】

    當今的佛教有五種形態,已經不是原始佛教的樣子:(1)正教,即真正的佛教只在經典裡,世間已經沒有了。(2)教相,即寺院和僧團的樣子,但多是徒有虛名,未必有實。(3)教義,也只在經典和真修僧眾的行動中,別處都無如法的示範。(4)教法,即佛當年說法無量,到今天只留下禪、淨二宗,一個頹廢,一個虛浮,衰微得很。(5)教亂,即打著佛教旗號,禍害佛教的亂象遍地都是,早已成時代潮流。所以,不宜籠統談佛教的必要性,到底要提倡哪種佛教,必須先弄明白。

    【5、佛教的弟子】

    佛典常說的七眾弟子就是世間的修行人團體,即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尼(待查女)、優婆塞(男居士)、優婆夷(女居士),要興旺佛教也就是擴大這七眾的社會影響力。但時代越來越汙濁,眾生越來越無福,沉溺慾望大海,不願出離生死,無法正信佛教,已是延續幾千年的大趨勢,不可逆轉。連七眾弟子尚且煩惱重重,自修不易,更難濟世度人,扭轉世風。所以,“大興佛教”往往是個美好的空話,佛弟子先應如法自度,自救第一,而不是發虛願,喊口號。

    總之,人能興教,教不能興人。佛在經典預言過,此次人類的佛教只有1.2萬年法運,過完即滅,故時代需不需要佛教,要自問,不必問佛家。誰信誰修,誰修誰得,都是不能勉強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膠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