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桿菌的檢測方法
一、大腸桿菌的生物學特性
大腸桿菌為兩端鈍圓的短小桿菌,一般約0.5-0.8μm*1.0-3.0 μm,多單獨存在或成雙,但不呈長鏈排列。約50%的菌株有周生鞭毛,但多數只有1-4根,一般不超過10根,故菌體動力弱。多數菌株有菌毛,有的有莢膜或微莢膜,不形成芽孢,對普通鹼性染料著色良好,革蘭氏染色陰性。
二、培養特性:
大腸桿菌合成代謝能力強,在含無機鹽、銨鹽、葡萄糖的普通培養基上生長良好。最適生長溫度為37℃,在42-44 ℃條件下仍能生長,生長溫度範圍15-46 ℃。
在普通營養瓊脂上有3中菌落形態:
1)光滑型:菌落邊緣整齊,表面有光澤、溼潤、
光滑、呈灰色,在生理鹽水中易分散;
2)粗糙型:菌落扁平、乾澀、邊緣不整齊,易
在生理鹽水中自凝;
3)黏液型:常為含有莢膜的菌株
三、大腸菌群及大腸桿菌測定——MPN法檢驗流程(FDA BAM)
檢樣50g+450ml稀釋液,適當十倍稀釋樣品,選擇3個適宜的連續稀釋度的樣品稀釋液,
每個稀釋度接種三管LST肉湯(每管9mlLST肉湯並加有導管),每管接種1mL,如沒有產氣,則報告為陰性;如有產氣,則分別接種BGLB肉湯管(35 ± ℃ ,48 ± 2h)和EC肉湯(44.5±0.5 ℃ (水浴培養)24 ± 2h ~48 ± 2h ),對於接種BGLB肉湯管的查MPN表報告結果,驗證是否為大腸菌群;對於接種EC肉湯的產氣管接種EMB平板(35℃、18~24h)從EMB平板上挑取5個可疑菌轉接到PCA斜面,進行革蘭氏染色、IMVC生化鑑定、接種LST複檢產氣查MPN表報告結果驗證是否為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的檢測方法
一、大腸桿菌的生物學特性
大腸桿菌為兩端鈍圓的短小桿菌,一般約0.5-0.8μm*1.0-3.0 μm,多單獨存在或成雙,但不呈長鏈排列。約50%的菌株有周生鞭毛,但多數只有1-4根,一般不超過10根,故菌體動力弱。多數菌株有菌毛,有的有莢膜或微莢膜,不形成芽孢,對普通鹼性染料著色良好,革蘭氏染色陰性。
二、培養特性:
大腸桿菌合成代謝能力強,在含無機鹽、銨鹽、葡萄糖的普通培養基上生長良好。最適生長溫度為37℃,在42-44 ℃條件下仍能生長,生長溫度範圍15-46 ℃。
在普通營養瓊脂上有3中菌落形態:
1)光滑型:菌落邊緣整齊,表面有光澤、溼潤、
光滑、呈灰色,在生理鹽水中易分散;
2)粗糙型:菌落扁平、乾澀、邊緣不整齊,易
在生理鹽水中自凝;
3)黏液型:常為含有莢膜的菌株
三、大腸菌群及大腸桿菌測定——MPN法檢驗流程(FDA BAM)
檢樣50g+450ml稀釋液,適當十倍稀釋樣品,選擇3個適宜的連續稀釋度的樣品稀釋液,
每個稀釋度接種三管LST肉湯(每管9mlLST肉湯並加有導管),每管接種1mL,如沒有產氣,則報告為陰性;如有產氣,則分別接種BGLB肉湯管(35 ± ℃ ,48 ± 2h)和EC肉湯(44.5±0.5 ℃ (水浴培養)24 ± 2h ~48 ± 2h ),對於接種BGLB肉湯管的查MPN表報告結果,驗證是否為大腸菌群;對於接種EC肉湯的產氣管接種EMB平板(35℃、18~24h)從EMB平板上挑取5個可疑菌轉接到PCA斜面,進行革蘭氏染色、IMVC生化鑑定、接種LST複檢產氣查MPN表報告結果驗證是否為大腸桿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