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老的月光
-
2 # 繁華面具的本質
我是誰?從那裡來?去那裡?西方一直在追問這三個問題,引以為豪的哲學問題。正如曾仕強教授說的中國無哲學思想上已完成哲學問題。只有超過人體的內證法,每個個體都是獨立的小宇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以人體小陰陽不違大陰陽的自然的道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地球災難是人自身問題,你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求天不求己只能自生自滅(包括王權),為整體的寧靜作出自己的犧牲謂神,這種精神是不滅的眾生相殘之時以天書的載體輪迴,作孽不守戒向更底動植物進化或孤魂野鬼無處安身。一個民族滅不滅亡在於索得與奉獻的靈魂比率。敬祖是祭示感恩給你靈魂安身之所,之所以血緣定有在其它空間難割難捨。我是誰,你有獨立人格,不代表不是群體可以相殘。
-
3 # 閒看秋風999
歐洲歷史不需要儒家,或者說在一個“政教合一”的歐洲是不需要儒家“入世”的哲學。
歐洲歷史是什麼?歐洲從基督教佔了上風后,就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dark ages/middle ages)。政教合一,羅馬天主教成了全體歐洲人的神,就連英國的國君為了自己傳宗接代再娶老婆也要教皇同意。於是看起來風光無限的英國國王在羅馬教廷外長跪不起,最後教皇也沒有點頭讓他休妻再娶。
歐洲國王與王室成員管理著自己的王國或者領地,王位或者爵位都是世襲罔替,老百姓根本不可能進入領導班子。
“學而優則仕”在歐洲是沒有市場的。 儒家雖然強調“等級制”,但普通民眾也並非就沒有翻身的機會。這就是唐代以降所實行的“科舉考試”制度。而“金榜題名時”也成了華人或者準確的說,中國男人的三大幸事之一。
這也是儒家蓬勃發展的土壤和市場。 讀書人有了盼頭,所以華人才會“格物致知,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而歐洲基督教的信徒們一輩子就是為了兩個字活著——贖罪。贖不了也沒關係,拿錢到教堂去買“贖罪券”。這樣還有必要“修身”嗎?要“儒家”作甚?
古代中國除了儒家以外,還有其它各種思潮供選擇。而歐洲則不一樣,除了基督教以外,其餘都是異教徒。就連基督教內部也分成好幾派,相互不能相容。一言不合 ,刀槍相向。
總之,大約從公元三世紀到十五世紀的歐洲就是一隻在地上撲騰翅膀的小雞,而那個時候的中國,已經振翅翱翔天宇。歐洲容不下儒家,儒家文化只能植根於中華大地。
-
4 # 手機使用者61497568792
誰能告訴我歐洲這個概念從哪裡來的?不要說歐洲,單舉德國為例,一百多年前還是幾百個聯邦小國而已,怎麼會有統一的思想體系?有人說歐洲政教合一,宗教就是統一的思想體系。錯!歐洲最大的最長的戰爭就是由宗教不同派系引發的戰爭。
-
5 # 董海發
中國儒家文化產生的歷史條件是農耕文明時代。歐洲由於受遊牧民族、狩獵民族、漁獵民族的長期襲擾、不斷掠奪、殘酷殺戮,沒有形成中國這麼漫長、這麼典型、這麼成熟的農耕文明時代,所以,不可能產生類似儒家思想的道德文化、做人文化、踐行文化。
歐洲在原始社會未期產生的泛神圖騰信仰被奴隸社會產生的一神基督教所替代,以神為本的神本主義思想在歐洲盛行,進入封建社會以後政教合一,使歐洲淪為長達一千年的黑暗中世紀。16世紀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人本主義思想和中國的人本主義思想共同影響下發生了文藝復興運動,才使歐洲擺脫神學,迎來科學;放棄神權,主張人權;打倒專制,崇尚民主;解除禁錮,嚮往自由;剷平等級,渴望平等。從而使歐洲率先從農耕文明時代跨入工業文明時代,從封建社會躍入資本主義社會。
中國原始社會未期也和歐洲一樣盛行泛神的圖騰信仰,當中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以後並沒有出現像歐洲一神宗教信仰取代泛神圖騰信仰的情形,而是無神的世俗信仰即天地君親師的道德信仰直接取代泛神的圖騰信仰。所以,天地君親師的道德信仰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無神世俗信仰。所謂無神的世俗信仰,就是以人為本的道德信仰。中國遠古時代的伏羲文化,中古時代的西周文化,近古時代的儒家文化都是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思想理論,因此,中華民族是全世界最自信,從不信鬼神的英雄民族;中華民族是全世界最善良,從不侵略別人的善良民族;中華民族是全世界最勤勞,從不掠奪別人的勤勞民族。
綜上所述,
歐洲人如果沒有基督教文化的薰染、燻修、洗禮,至今仍然是野蠻人中的野蠻人,絕對不可能產生仁者愛人、推已及人、泛愛他人的儒家思想!
回覆列表
我們常說歐洲文明的源頭有三,古希臘文明,野蠻人的尚武精神,和基督教。其中古希臘又蘊含著兩重根本屬性,民主城邦和航海貿易。古希臘文明由古埃及文明與兩河文明在克里特島交融產生,航海貿易正是其產生的前提與存在的基礎。而環地中海眾多島嶼割裂獨立,也正是民主城邦制產生的土壤。
說回儒家,很多人常認為儒家擁躉帝王專制,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儒家真正追求的其實是秩序。什麼樣的土壤結出什麼樣的文明。華夏文明是農耕立國的大河文明。正因為農耕所以依傍大河而生,但洶湧磅礴的古黃河歷史記載就有多次改道,常常給古中原文明帶來災害。就此黃仁宇提出過一個有意思的見解:為什麼中華文明“大一統”的觀念深入骨髓?是被黃河所迫,因為治理黃河需要集中龐大的力量,上下游一致才有可能。這一點我認為很有道理,從我們自古流傳的大禹治水系列傳說就可以看出,治理黃河的成敗足以引起王權的交替和部族的興衰。
而在管理技術並不發達、社會組織無法嚴密的古代,儒家提倡的以血緣親族為紐帶組織起整個社會的方式,是最有效率的。血緣有嫡庶,親族分遠近,國家就是放大的家庭,那帝王就是最大的家長。儒家因此而有利於帝王統治。但是不應忘記儒家的本意是追求有效率的秩序,而並不是忠於某個帝王。所謂君君臣臣,本就是說君王要做出君王的樣子,臣子才盡臣子的本分。沒說出來的是,君王要是不像個樣子,那就會失去民心,而民心與天意是一體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事情歷歷在目。這話題扯遠了,就不提了。
總之,儒家思想的土壤裡有農耕文明和大一統觀念兩大因素。而歐洲文明源頭則具有分裂的民主城邦和航海貿易兩大屬性,兩類毫不相容的元素又怎麼可能嫁接在一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