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風之鞘

    中國軍隊從30年代以來,開始大量使用仿製的手榴彈作為制式武器。

      主要的有二種不同的仿製系列,一是仿製蘇聯1914/1930式手榴彈。

      該手榴彈為沙俄在1914年研製的,技術較為老舊,而且設計思維特殊,造成結構頗為複雜,無法適應中國軍工企業的需要,很快被中國淘汰。

      而仿製M24系列的長柄手榴彈則長期保持生產,中國各地的軍工企業還在其基礎上,自行進行了一定的改進。

      其中數量最多的為鞏式手榴彈,為大名鼎鼎的鞏縣兵工廠生產。於1939年開始大量裝備部隊,它的特點主要式彈體較短,只有0.22米,是M24的三分之二,重量也只有450克,大約是M24的百分之七十,其木柄形狀也做了調整,使之更適合攜帶。鞏式手榴彈在抗戰期間大量生產使用,它比M24更為符合中國士兵的臂力和體力,深受中國士兵的喜愛。

     在和它的老對手日式93式和97式手榴彈的交手中,頗佔優勢。97式手榴彈採用圓柱形鑄鐵彈體,形狀較大,投擲非常不便。它的投擲距離和威力都不如鞏式。

      不過鞏式也有明顯的弱點,就是威力相比M24和其他英美系列手雷都較小。它的裝彈量只有50克TNT,使得爆炸力較弱。在和日軍交手時候並不覺得,在北韓戰場和美軍交手這個問題就非常明顯。

      根據美軍的回憶:在一次戰鬥中,美軍有7個士兵緊圍著一個小土堆防守,在一個半小時內,中共軍於15碼的距離外對他們投了50到60顆手榴彈,其中30到40顆沒有投中或者被美軍丟回去,剩下的在他們防禦位置中爆炸。

      在另一次戰鬥中,美軍固守的山頭有30人受到手榴彈破片的傷害,但沒有人嚴重到無法繼續進行戰鬥。因為中共手榴彈而受傷的案例在這些連中比比皆是,但是致命的案例少之又少。

      在很多攻堅戰中,就是由於殺傷力不夠,使得志願軍出現較大傷亡。

      但是德式木柄手榴彈對於抗戰中的中國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由於手榴彈的製造技術非常簡單,各級兵工廠都可以大量製造。

      除了國民政府的20多個大中型軍工企業可以以月產量二十萬到三十萬的數量大量生產以外,各地小型兵工廠甚至八路軍的土製兵工作坊也可以生產相當多的數量。

    抗戰中的使用

      而八路軍也好,國軍也罷,在抗戰中以防禦為主。由於步兵火力的不足,單靠步兵發射火力很難壓制住進攻的日軍。

      而手榴彈作為一種有效的防禦武器,在幾次重要的防禦作戰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淞滬會戰中的中國士兵,他在投擲M24手榴彈。

      比如臺兒莊戰役的藤縣保衛戰,川軍的守軍裝備極差,除了土造漢陽造步槍以外,連少量輕機槍也是土造的,重武器完全是無。用這些裝備去和裝備重炮和坦克的日軍第10師團作戰,簡直就是送羊入虎口。但是,3000川軍就是靠了戰前送來的一整車手榴彈(當時城牆上的守軍每人發給一箱50枚)。

      守軍就依靠這些手榴彈,和配備重要和坦克飛機的日軍,在城牆下和城內巷戰中血戰數日,為會戰爭取了時間。

      在常德會戰中,守軍在裝備上也是絕對劣勢,而且以8500兵力對敵人4萬兵力,結果以幾乎全軍覆沒的代價,殲滅日軍萬人。除了靠國軍‘虎賁’視死如歸的精神以外,每當日軍衝鋒時,迎接他們的往往是猛烈的“手榴彈雨”。在常德會戰的巷戰中,74軍炮兵團3營士兵李志忠曾經用14顆手榴彈炸死日軍70多人。

      而手榴彈優勢在衡陽戰役中,更是發揮了極大的威力。看看這段歷史:

      守軍越戰越沉著、勇敢,他們用手榴彈對付日軍的飛機、大炮,把衝鋒的日軍越放越近,在手榴彈的最有效殺傷距離內打擊敵人

  • 2 # 史料不輯

    “鞏”式手榴彈的名字看上去很高大上,其實就是影視劇中最常見的木柄手榴彈。70後的朋友上學時應該都投過練習彈。

    “鞏”式手榴彈是抗戰時中國的制式手榴彈,最初生產於鞏縣兵工廠,故命名為鞏式。抗戰中能生產手榴彈的兵工廠很多,與鞏式齊名的還有閻錫山太原兵工廠的晉造手榴彈和南京金陵兵工廠的寧造手榴彈,但都是德國24式手榴彈的仿製版或是改進版。

    中國引進手榴彈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洋務運動時期。1917年,汕尾制彈廠生產出了中國第一批現代意義上的手榴彈,此後由於製作工藝簡單,造價低,效果好,能夠生產手榴彈的兵工廠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北洋時期,中國生產過德式、俄式、法式和意式等多個國家的手榴彈,經過十年的摸索,最終形成了“木柄手榴彈”和“麻尾手榴彈”兩種主力型號。

    麻尾手榴彈仿製自日本,就是卵型手榴彈加一個馬尾,類似於古代的“流星錘”。麻尾手榴彈投擲距離遠,落地即爆,適宜進攻時壓制敵軍,但由於碰炸引信不如木柄手榴彈的緩燃拉發引信可靠,最終被淘汰。

    德國24式手榴彈效能優越,但不適宜華人的身材,攜帶和使用均不如卵式手榴彈方便。1939年,兵工署下屬的鞏縣兵工廠的工程師徐雲庚、王芭將德國24式的彈體直徑和木柄長度做了縮小,然後增加了TNT炸藥的配比,殺傷半徑可以達到10-15米。

    1940年前後,鞏縣兵工廠的生產的手榴彈被列為中國軍隊的制式武器。抗戰初期,兵工署下轄各家兵工廠每年可生產197萬枚,到了後期,產量又被提升至500萬枚。

    在威力上,鞏式手榴彈與日本的香瓜手雷不相上下,但在投擲距離和精確度上卻比日軍高出許多。經過訓練的中國軍人可以扔出40米的距離,衡陽保衛戰中,74軍炮團3營士兵李志忠曾用14枚手榴彈炸死70名日軍。

    抗戰期間,木柄手榴彈總計生產了大約三千萬枚,是中國軍隊唯一可以敞開供應的武器。因為缺乏重武器,不管是抗日前線,還是敵後作戰,戰士們執行任務時都習慣多帶幾個手榴彈,以彌補武器彈藥上的不足。

    從淞滬會戰時,渾身綁滿手榴彈的敢死隊員一次又一次的衝向日軍坦克起,木柄手榴彈就成了中國抗戰的標誌之一,同時因為大量使用,木柄手榴彈也收穫了殺敵40萬的戰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車輛的消耗汽油量決定著車輛的價格質量,例如賓士寶馬耗油多就貴,你們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