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消失的原因可以分兩個:一個是地質構造原因,另一個是氣候變化原因。
一.首先分析第一個原因-----地質構造原因。地中海位於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北面是阿爾卑斯山脈,南面是撒哈拉沙漠。如果地中海海底發生抬升,必然會導致地中海海水透過西面的直布羅陀海峽和東南方向的蘇伊士運河外排,導致海水減少。地中海海底構造抬升的原因是什麼呢?應該是北面亞歐板塊西部和南面的非洲板塊相互擠壓造成的,即亞歐板塊的西半部向南運動,非洲板塊向北運動。現在分析為什麼亞歐板塊的西半部向南運動,非洲板塊向北運動。
(1)
首先說一下海底擴張學說,海底擴張說認為,高熱流的地幔物質沿大洋中脊的裂谷上升,不斷形成新洋殼;同時,以大洋脊為界,背道而馳的地幔流帶動洋殼逐漸向兩側擴張。按照赫斯的海底擴張說來解釋,認為大洋中脊是地幔對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質不斷從這裡湧出,冷卻固結成新的大洋地殼,以後湧出的熱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殼向外推移,自中脊向兩旁每年以0.5~5釐米的速度擴充套件,不斷為大洋殼增添新的條帶。因此,洋底岩石的年齡是離中脊愈遠而愈古老。當移動的大洋殼遇到大陸殼時,就俯衝鑽入地幔之中,在俯衝地帶,由於拖曳作用形成深海溝。大洋殼被擠壓彎曲超過一定限度就會發生一次斷裂,產生一次地震,最後大洋殼被擠到700公里以下,為處於高溫溶融狀態的地幔物質所吸收同化。向上仰衝的大陸殼邊緣,被擠壓隆起成島弧或山脈,它們一般與海溝伴生。如圖二,也就是說地漫流在上升和噴出的過程中會產生一個向上的力F,當地漫流到達地表就會在大洋中脊處發生擴張,給大洋中脊兩側的洋殼各自一個力F1和F2,促使大洋中脊兩側的洋殼向兩側運動,從而引起板塊的運動。
(2)
又有板塊構造學說把全球分成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板塊構造學說也認為不論大陸殼或大洋殼都曾發生並還在繼續發生大規模水平運動。但這種水平運動並不象大陸漂移說所設想的,發生在矽鋁層和矽鎂層之間,而是岩石圈板塊整個地幔軟流層上像傳送帶那樣移動著,大陸只是傳送帶上的“乘客”。
由上面的海底擴張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知地幔物質上升產生力導致海底擴張,產生大洋中脊,相應板塊發生運動,板塊與板塊相撞時,運動板塊向上仰衝,大陸邊緣被擠壓隆起成島弧,山脈和海溝等。所以可以透過大洋中脊,海溝,山脈,島弧等特徵來判斷板塊的運動方向。
(3)板塊運動力的大小的判斷。透過轉換斷層來判斷板塊運動力的大小。上面已經說到板塊運動的力來源於地幔物質對流上升,地幔物質上升對大洋中脊兩側板塊產生不同方向力的作用,從而導致轉換斷層的出現,我們可以透過轉換斷層的劇烈程度來判斷地幔物質對流上升產生力的大小(即透過相鄰兩轉換斷層之間的距離等狀況來判斷)。
1.(1900—1980年)世界地震與地震帶圖可知,在太平洋板塊的東面,西面,北面都曾發生過大量的地震,而太平洋板塊的南面發生地震非常少,這就說明太平洋板塊的東北西面是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此處太平洋板塊與其它板塊相撞向下俯衝,導致地震增多。太平洋板塊是活動的。
2.太平洋板塊的南部是一系列的海嶺和海丘,如東太平洋海丘,太平洋南極海嶺,麥誇裡海嶺等。而太平洋板塊的北部和西北部是一系列的海溝,如阿留神海溝,千島海溝,日本海溝,馬裡亞納海溝等。所以可以推測太平洋板塊是在其南側受到地幔對流產生的力作用向西北方向運動,當遇到亞歐板塊時向下俯衝,產生一系列的海溝。所以太平洋板塊的運動方向是向西北方。
3.依據同樣原理分析印度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向東北運動,當遇到亞歐板塊時,向下俯衝,產生一系列的海溝,如爪哇海溝,而在陸上就表現為喜馬拉雅山的隆起。所以推知印度洋板塊是向東北方向運動的。
4.由上知太平洋板塊向西北運動,印度洋板塊向東北運動,而它們都會給亞歐板塊一個力,並且兩個力都作用在亞歐板塊的東部,即亞歐板塊的亞洲部分,所以兩個力作合力,合力的方向大約應該是向北運動,即亞歐板塊的亞洲部分向向北運動。亞歐板塊看成一個整體,一個槓桿,那麼中亞就應該是槓桿的支點,當亞歐板塊的右側(即亞洲部分)受到一個向北的力時,亞歐板塊的左側(即歐洲部分)就應該向南運動。所以得出亞歐板塊的左側(即歐洲部分)向南運動。
5.非洲板塊的東面,南面,西面為一系列的海嶺,如卡爾斯伯格海嶺,大西洋-印度洋海嶺,大西洋海嶺等,而透過上面的分析,海嶺可以作為判斷板塊運動方向的標誌,所以海嶺是板塊運動的尾部,東面的印度洋擴張力合西面的大西洋擴張力大體上抵消,所以非洲板塊在東西方向幾乎不發生運動,現在只有非洲板塊南面的印度洋—大西洋海嶺產生向北的力,從而導致非洲板塊向北運動。非洲板塊是向北運動的。
6.透過觀察古生代褶皺現在的發育狀況,來推測新生代褶皺以後的發育狀況。西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山脈,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大高加索山脈,阿爾泰山山脈,天山山脈,長白山脈和美國的阿巴拉契亞山脈都是由古生代褶皺發育而來,也就是說這些山脈在古生代時是一些小的褶皺,後來經過地質作用發育成高大山脈。所以我們可以透過新生代褶皺帶來推斷這個地區以後會不會發育成山脈。地中海恰好位於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褶皺帶上,現在的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褶皺帶的東側已經發育成喜馬拉雅山脈,那麼地中海在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肯定會不斷抬升,最終發育成高達山脈。
7.現在分析非洲板塊的運動。利用上面的分析,觀察非洲板塊的四周是一系列的海嶺,如從非洲板塊的東側到南側,再到西側分別是卡爾斯伯格海嶺,大西洋-印度洋海嶺,大西洋海嶺等,而非洲板塊的北側是地中海,所以可以推知非洲板塊是向北運動的。
二.氣候原因。
地中海氣候特點:夏季炎熱乾燥,高溫少雨,冬季溫和多雨。
1.
在地中海沒被封閉以前。由於西側的直布羅陀海峽,東南的蘇伊士運河的原因,地中海是與周圍的海洋相通的,不管海水蒸發的多少,周圍大洋的海水都會透過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所以地中海的海水在直布羅陀海峽沒閉合之前是不會因為氣候蒸發原因減少的。
2.
在地中海被封閉之後。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地中海由於第一個原因,即地質構造原因。板塊運動,地中海海底抬升,直布羅陀海峽閉合,氣候開始起作用。夏季炎熱乾燥,高溫少於的天氣導致海水大量蒸發,雖然冬季會降雨,但降雨量遠小於蒸發量,故地中海總體上是變現為蒸發量大於降雨量的,所以海水將會不斷減少,最終導致地中海消失。
地中海消失的原因可以分兩個:一個是地質構造原因,另一個是氣候變化原因。
一.首先分析第一個原因-----地質構造原因。地中海位於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北面是阿爾卑斯山脈,南面是撒哈拉沙漠。如果地中海海底發生抬升,必然會導致地中海海水透過西面的直布羅陀海峽和東南方向的蘇伊士運河外排,導致海水減少。地中海海底構造抬升的原因是什麼呢?應該是北面亞歐板塊西部和南面的非洲板塊相互擠壓造成的,即亞歐板塊的西半部向南運動,非洲板塊向北運動。現在分析為什麼亞歐板塊的西半部向南運動,非洲板塊向北運動。
(1)
首先說一下海底擴張學說,海底擴張說認為,高熱流的地幔物質沿大洋中脊的裂谷上升,不斷形成新洋殼;同時,以大洋脊為界,背道而馳的地幔流帶動洋殼逐漸向兩側擴張。按照赫斯的海底擴張說來解釋,認為大洋中脊是地幔對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質不斷從這裡湧出,冷卻固結成新的大洋地殼,以後湧出的熱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殼向外推移,自中脊向兩旁每年以0.5~5釐米的速度擴充套件,不斷為大洋殼增添新的條帶。因此,洋底岩石的年齡是離中脊愈遠而愈古老。當移動的大洋殼遇到大陸殼時,就俯衝鑽入地幔之中,在俯衝地帶,由於拖曳作用形成深海溝。大洋殼被擠壓彎曲超過一定限度就會發生一次斷裂,產生一次地震,最後大洋殼被擠到700公里以下,為處於高溫溶融狀態的地幔物質所吸收同化。向上仰衝的大陸殼邊緣,被擠壓隆起成島弧或山脈,它們一般與海溝伴生。如圖二,也就是說地漫流在上升和噴出的過程中會產生一個向上的力F,當地漫流到達地表就會在大洋中脊處發生擴張,給大洋中脊兩側的洋殼各自一個力F1和F2,促使大洋中脊兩側的洋殼向兩側運動,從而引起板塊的運動。
(2)
又有板塊構造學說把全球分成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板塊構造學說也認為不論大陸殼或大洋殼都曾發生並還在繼續發生大規模水平運動。但這種水平運動並不象大陸漂移說所設想的,發生在矽鋁層和矽鎂層之間,而是岩石圈板塊整個地幔軟流層上像傳送帶那樣移動著,大陸只是傳送帶上的“乘客”。
由上面的海底擴張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知地幔物質上升產生力導致海底擴張,產生大洋中脊,相應板塊發生運動,板塊與板塊相撞時,運動板塊向上仰衝,大陸邊緣被擠壓隆起成島弧,山脈和海溝等。所以可以透過大洋中脊,海溝,山脈,島弧等特徵來判斷板塊的運動方向。
(3)板塊運動力的大小的判斷。透過轉換斷層來判斷板塊運動力的大小。上面已經說到板塊運動的力來源於地幔物質對流上升,地幔物質上升對大洋中脊兩側板塊產生不同方向力的作用,從而導致轉換斷層的出現,我們可以透過轉換斷層的劇烈程度來判斷地幔物質對流上升產生力的大小(即透過相鄰兩轉換斷層之間的距離等狀況來判斷)。
1.(1900—1980年)世界地震與地震帶圖可知,在太平洋板塊的東面,西面,北面都曾發生過大量的地震,而太平洋板塊的南面發生地震非常少,這就說明太平洋板塊的東北西面是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此處太平洋板塊與其它板塊相撞向下俯衝,導致地震增多。太平洋板塊是活動的。
2.太平洋板塊的南部是一系列的海嶺和海丘,如東太平洋海丘,太平洋南極海嶺,麥誇裡海嶺等。而太平洋板塊的北部和西北部是一系列的海溝,如阿留神海溝,千島海溝,日本海溝,馬裡亞納海溝等。所以可以推測太平洋板塊是在其南側受到地幔對流產生的力作用向西北方向運動,當遇到亞歐板塊時向下俯衝,產生一系列的海溝。所以太平洋板塊的運動方向是向西北方。
3.依據同樣原理分析印度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向東北運動,當遇到亞歐板塊時,向下俯衝,產生一系列的海溝,如爪哇海溝,而在陸上就表現為喜馬拉雅山的隆起。所以推知印度洋板塊是向東北方向運動的。
4.由上知太平洋板塊向西北運動,印度洋板塊向東北運動,而它們都會給亞歐板塊一個力,並且兩個力都作用在亞歐板塊的東部,即亞歐板塊的亞洲部分,所以兩個力作合力,合力的方向大約應該是向北運動,即亞歐板塊的亞洲部分向向北運動。亞歐板塊看成一個整體,一個槓桿,那麼中亞就應該是槓桿的支點,當亞歐板塊的右側(即亞洲部分)受到一個向北的力時,亞歐板塊的左側(即歐洲部分)就應該向南運動。所以得出亞歐板塊的左側(即歐洲部分)向南運動。
5.非洲板塊的東面,南面,西面為一系列的海嶺,如卡爾斯伯格海嶺,大西洋-印度洋海嶺,大西洋海嶺等,而透過上面的分析,海嶺可以作為判斷板塊運動方向的標誌,所以海嶺是板塊運動的尾部,東面的印度洋擴張力合西面的大西洋擴張力大體上抵消,所以非洲板塊在東西方向幾乎不發生運動,現在只有非洲板塊南面的印度洋—大西洋海嶺產生向北的力,從而導致非洲板塊向北運動。非洲板塊是向北運動的。
6.透過觀察古生代褶皺現在的發育狀況,來推測新生代褶皺以後的發育狀況。西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山脈,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大高加索山脈,阿爾泰山山脈,天山山脈,長白山脈和美國的阿巴拉契亞山脈都是由古生代褶皺發育而來,也就是說這些山脈在古生代時是一些小的褶皺,後來經過地質作用發育成高大山脈。所以我們可以透過新生代褶皺帶來推斷這個地區以後會不會發育成山脈。地中海恰好位於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褶皺帶上,現在的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褶皺帶的東側已經發育成喜馬拉雅山脈,那麼地中海在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肯定會不斷抬升,最終發育成高達山脈。
7.現在分析非洲板塊的運動。利用上面的分析,觀察非洲板塊的四周是一系列的海嶺,如從非洲板塊的東側到南側,再到西側分別是卡爾斯伯格海嶺,大西洋-印度洋海嶺,大西洋海嶺等,而非洲板塊的北側是地中海,所以可以推知非洲板塊是向北運動的。
二.氣候原因。
地中海氣候特點:夏季炎熱乾燥,高溫少雨,冬季溫和多雨。
1.
在地中海沒被封閉以前。由於西側的直布羅陀海峽,東南的蘇伊士運河的原因,地中海是與周圍的海洋相通的,不管海水蒸發的多少,周圍大洋的海水都會透過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所以地中海的海水在直布羅陀海峽沒閉合之前是不會因為氣候蒸發原因減少的。
2.
在地中海被封閉之後。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地中海由於第一個原因,即地質構造原因。板塊運動,地中海海底抬升,直布羅陀海峽閉合,氣候開始起作用。夏季炎熱乾燥,高溫少於的天氣導致海水大量蒸發,雖然冬季會降雨,但降雨量遠小於蒸發量,故地中海總體上是變現為蒸發量大於降雨量的,所以海水將會不斷減少,最終導致地中海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