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頭鮑:幹鮑的大小通常以每斤的“頭數”來計算,如九個頭,即表示每斤有9只鮑魚,因此頭數愈小,代表每隻鮑魚愈大,價錢也愈高昂。所謂“頭”指的是一司馬斤(港秤,約0.6公斤,1.2斤)裡有大小均勻的鮑魚多少隻,如2頭(6兩/只)、3頭(四兩)、5頭、9頭(1.3兩)、10頭、20頭等,頭數越少意味著鮑魚的個頭越大,價格也就越貴,因此也有“有錢難買2頭鮑”之說。1頭、2頭的鮑魚屬極品,已很難見到。在眾多鮑魚中以日本網鮑頭數最少,價值高。又名海耳:單邊有貝殼,形狀如耳,它的拉丁文學名按字義翻譯叫“海耳”。又名“九孔螺”:靠近螺層末端的一些貫穿成孔,在中國北方分佈的盤大鮑有4—5個,南方分佈的雜色鮑有7—9個。中國古代,給鮑魚起名叫“九孔螺”。死活差別:鮮活時,外表有一層黝黑的膠質,用手撫摸十分柔軟。原來,鮑魚在水中爬行時,狀近滑行,其實它是利用觸角與腹部的收縮而產生推力,外表的膠質是減少摩擦以便順利滑行。死後,黝黑色的膠質就會褪去,肉質便會慢慢顯得雪白,行內稱之為“白板鮑魚”。最早有關鮑魚的記載,死鮑奇臭:有書記載鮑魚死後的味道,亦相信是最早關於鮑魚的記載,它就是二千多年前的《史記·秦始皇本紀》,書道:“會暑,上輥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就是以鮑魚掩蓋秦始皇屍臭的典故。假鮑魚:用一文不值的“幹石鱉”冒充“幹鮑魚”。 幹鮑魚一面非常光滑; “石鱉”因肉體較薄,曬乾後會收縮彎曲,且其足的邊緣很粗糙。而“假鮑魚”與“真鮑魚”的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背部中央有片殼板,加工曬乾時雖被剝掉,但總會留下道明顯的印痕。所以,凡是背面有道明顯深印痕跡的“鮑魚”就是假鮑魚無疑。“優、劣”鮑魚:優質鮑魚,呈米黃色或淺棕色,質地新鮮有光澤;呈橢圓形,鮑身完整,個頭均勻,幹度足,表面有薄薄的鹽粉,若在燈影下鮑魚中部呈紅色更佳;肉厚,鼓壯飽滿,新鮮。劣質鮑魚,顏色灰暗無光澤,有枯乾灰白殘肉,鮑體表面附著一層灰白色物質,甚至出現黑綠黴斑;體形不完整,邊緣凹凸不齊,個體大小不均和近似 “馬蹄形”;肉質瘦薄,外幹內溼,不陷亦不鼓脹。鮑魚的烹飪:一是活鮑魚。刷洗其殼,將鮑魚肉整粒挖出,切去中間與周圍的堅硬組織,以粗鹽將附著的黏液清洗乾淨。生吃法,也有整粒炭烤與白灼
九頭鮑:幹鮑的大小通常以每斤的“頭數”來計算,如九個頭,即表示每斤有9只鮑魚,因此頭數愈小,代表每隻鮑魚愈大,價錢也愈高昂。所謂“頭”指的是一司馬斤(港秤,約0.6公斤,1.2斤)裡有大小均勻的鮑魚多少隻,如2頭(6兩/只)、3頭(四兩)、5頭、9頭(1.3兩)、10頭、20頭等,頭數越少意味著鮑魚的個頭越大,價格也就越貴,因此也有“有錢難買2頭鮑”之說。1頭、2頭的鮑魚屬極品,已很難見到。在眾多鮑魚中以日本網鮑頭數最少,價值高。又名海耳:單邊有貝殼,形狀如耳,它的拉丁文學名按字義翻譯叫“海耳”。又名“九孔螺”:靠近螺層末端的一些貫穿成孔,在中國北方分佈的盤大鮑有4—5個,南方分佈的雜色鮑有7—9個。中國古代,給鮑魚起名叫“九孔螺”。死活差別:鮮活時,外表有一層黝黑的膠質,用手撫摸十分柔軟。原來,鮑魚在水中爬行時,狀近滑行,其實它是利用觸角與腹部的收縮而產生推力,外表的膠質是減少摩擦以便順利滑行。死後,黝黑色的膠質就會褪去,肉質便會慢慢顯得雪白,行內稱之為“白板鮑魚”。最早有關鮑魚的記載,死鮑奇臭:有書記載鮑魚死後的味道,亦相信是最早關於鮑魚的記載,它就是二千多年前的《史記·秦始皇本紀》,書道:“會暑,上輥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就是以鮑魚掩蓋秦始皇屍臭的典故。假鮑魚:用一文不值的“幹石鱉”冒充“幹鮑魚”。 幹鮑魚一面非常光滑; “石鱉”因肉體較薄,曬乾後會收縮彎曲,且其足的邊緣很粗糙。而“假鮑魚”與“真鮑魚”的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背部中央有片殼板,加工曬乾時雖被剝掉,但總會留下道明顯的印痕。所以,凡是背面有道明顯深印痕跡的“鮑魚”就是假鮑魚無疑。“優、劣”鮑魚:優質鮑魚,呈米黃色或淺棕色,質地新鮮有光澤;呈橢圓形,鮑身完整,個頭均勻,幹度足,表面有薄薄的鹽粉,若在燈影下鮑魚中部呈紅色更佳;肉厚,鼓壯飽滿,新鮮。劣質鮑魚,顏色灰暗無光澤,有枯乾灰白殘肉,鮑體表面附著一層灰白色物質,甚至出現黑綠黴斑;體形不完整,邊緣凹凸不齊,個體大小不均和近似 “馬蹄形”;肉質瘦薄,外幹內溼,不陷亦不鼓脹。鮑魚的烹飪:一是活鮑魚。刷洗其殼,將鮑魚肉整粒挖出,切去中間與周圍的堅硬組織,以粗鹽將附著的黏液清洗乾淨。生吃法,也有整粒炭烤與白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