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用不成還給我吧

    我們都知道天下四大行書,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第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三為蘇軾的《寒食貼》,第四為王詢的《伯遠貼》。

    大家都知道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已經失傳,而第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儲存之今,我們大多數人,都見過他的影印版的圖片,好多欣賞者不明白祭侄文稿看起來潦潦草草,塗塗抹,而卻成為了公認的天下第二行書。

    顏真卿,字清臣,京兆頭萬年(今陝西西安人),著名書法家。天寶十四年(755年),平盧,范陽、河東三鎮 節度使安實錄山發動叛亂,他聯絡從兄顏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相應,被推為盟主,合兵二十萬,使安祿山不敢急攻童關。德宗興元元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 亂,奸相盧札趁機借李希烈 之手殺害他,派其前往勸諭,他毫不動 搖,多次面斥李希烈 禍 國殃 民之罪,表示“死而後已”決心。785年8月23日(七月十四日)他被縊死。聞聽顏真卿遇害,三軍將士紛紛痛哭失志。

    半年後顏真卿靈柩才得以護送回京,德宗皇帝痛詔廢朝王晶,舉軒悼念。遷守親分佈詔文,追 念顏 真卿 的一生是“才優匡國,忠至滅身,器質天資、 公忠傑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拘脅累歲,死而不撓 ,稽其盛節,實謂猶生“,他秉性正直,篤實純厚,有正義感 ,從不阿於權貴 ,屈意上,以義烈名於時。德宗皇帝追諡顏魯公。

    顏魯公人品剛正不阿,品德純厚,他的書法可名流傳於後世,世人並以此來懷念其人其品,其書法以情論當之為上品必然。

    顏真卿是中國書法史上繼王羲之之後,唯一能與王羲之並駕齊驅的書法革新家。他創造的“顏體”楷書,如正德君子立於廟堂之上,有衣冠莊重、氣度隸穆之氣象。而顏真卿的行草書與他的楷書相比,更顯生動婉轉,有馳騁揮戈、拔劍起舞的叱吒氣概,且善用中鋒、藏鋒於線條內,取筆劃的蒼勁奇崛,得字形的詭異飛動,用墨色的濃淡枯潤,去揮發豪放雄健的英氣。顏真卿所追求的是結體上整密、端莊、深穩,由瘦長型變為方正形,在布白上減少字間行間的空白而趨於茂密;用筆沉著、雄毅,以健力立骨體.敷以較厚之肉彩,點畫皆有筋骨,人稱“顏筋柳骨”。

    書法藝術品是書家情感表露的結果,書家情感影響和決定著書法作品美感

    《祭侄稿》全名《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稿》,紙本橫幅墨跡,凡25 行,230 字。是唐乾元元年(758年)9 月3 日,顏真卿50 歲時,悼念其堂兄顏杲卿的第三個兒子顏季明所寫的一篇祭文。《祭侄稿》是一曲高亢的悲愴交響樂。時年,顏真卿和從兄顏杲卿分別起兵討伐“安史之亂”,叛軍俘虜了杲卿、季明父子,並逼杲卿投降,否則當面殺死季明。杲卿不為所動,於是季明當場被殺,不久杲卿也被處死。後來顏真卿見到泉明帶回的季明頭骨,在悲慟氣憤的情緒中寫下了這篇“撫念摧切,震悼心顏”的《祭侄文稿》。此稿前6 行只用兩筆,頓挫轉折揮筆較慢,反映了作者處於雖心情激動但尚能理智的情緒中。自第七行“惟爾”向後,字型越來越草,行筆越來越快且越來越澀,悲慟的情緒逐漸向高峰發展,再到“父陷子死,巢傾卵覆”以後,作者的思路已不能連貫,僅5 行40 餘字就塗改了六七處,其為悲慟的情感所驅使,幾乎不能自持的創作情態,透過燥中見潤,隨手塗改的墨跡生動地展現在賞者眼前。這說明了顏真卿寫此稿時的唯一原則就是一任感情的傾瀉,而不復較其書體是真,是行,是草,因而達到了合情即合理的藝術境界,充滿了對安祿山判軍的刻骨仇恨和對賢侄、親人們的無限思念及深切哀悼。臨書情腸百結,順管奔流,遂致奇崛縱橫、驚心動魄。

    《祭侄稿》本不為書法創作,重點在於作文。但從書法藝術角度看,此稿多用枯筆,多處塗改,抑揚鬱屈,墨色蒼茫。

    1.從用筆看,疾速、急奮之線條躍然紙面,但又不失其健厚沉入,筆法圓轉,力透紙背。其線的質性遒勁而舒和,與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合無間,既有金石之效果,又有篆籀之韻味。

    2.從結體看,《祭侄稿》字字疏朗,顯得氣勢雄奇,神采飛動。在體勢上,大部分字左

    衝右突,忽正忽斜,變幻莫測,但點畫集結的地方不擁擠,開闊疏朗的地方又不空泛。如“天不悔禍”四字,“天”字呈右上勢,“不”字緊勢,“悔”字上開下合,險絕至極,“禍”字右側部件勢聳,與上字緊密相連,四個字穿插呼應,敧側相生,氣勢流

    動,顯得動感十足。

    3.從章法上看,開張自然,融入了書家最真實自然的情感。

    行氣隨感情起伏不斷調整,筆下沒有顧及到工拙,隨處有圓點塗改,有時幾行粘連在一起,有時因為行文的原因戛然而止,可讓人強烈地感受到耿直的顏真卿感情的起伏變化。具體講,開頭幾行,字的大小變化不大,節奏緩慢,字勢沉著。這是痛定思痛、悲

    憤鬱結的沉吟。從第八行開始,隨著感情的激發,字的輕重大小錯綜而出,字行也開始傾斜,並有大面積塗改,顏真卿憤怒之情開始湧動,到第十四行的“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時,對奸臣的義憤,對亂賊的仇恨,

    對親人的哀傷,百感交集,一齊迸發於胸間,情感與法度的鬥爭尤為激烈,其字形、行距忽大忽小、線條時疾時澀。為字筆筆挫衄,字字鬱結,好似為血汙所凝固,一字一頓,如泣如訴。後文轉到對侄兒的撫念與哀悼,由行入草,並有多處改寫,顏真卿彷彿

    進入情感的旋渦之中,筆勢連綿,有如老淚滂沱,不能自已。尤其是祭文最的“嗚呼哀哉,尚饗”,顏真卿的悲憤痛心之情達到了極點,情感終於掙脫了法度的束縛,筆下幾乎“書不成字”了,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4.從墨色看,《祭侄稿》尤顯突出。澀渾與健雄之墨的熔鑄,粗獷與筋性之墨的映襯,飛白與濃墨之混而蒼茫,十分生動。

    全文筆中蘸墨次數一目瞭然,一共7 次。第一行首字、第三行末尾兩字、第八行圈點的“方”字,第十行的“爾”字,第十二行的“爾”字,第十五行的“父”字,第二十行的“摧”字,均為蘸墨處,其後傾瀉萬里。

    總之,《祭侄稿》是在特殊環境和非常情緒下寫的,是顏真卿心靈的奏鳴曲,是哀憤之極的心聲,是血淚凝成的不朽鉅作。學習書法,不單要學習書家的書法技藝,而且要對書法創作有濃厚的感情,把技巧與情感有機統一起來。

    而顏魯公的《祭侄文稿》就是在自然感情的流露下,以自己在書法上的紮實技巧與情感有機統一起來,達到了繼王羲之後的有一大的書法藝術高峰,它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二大行書。

  • 2 # 劃記號

    因為他是名人寫的,名人王羲之的喪亂帖也是名人寫的,被有些人舉為必學必臨神帖,這些表達憤怒與悲哀的副面情緒,本人認為不應出現在書法作品中供人懸掛和欣賞,王羲之和顏真卿的更優秀的作品多了去,比如顏真卿約蔡明遠帖就很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經常混著加不同品牌的汽油對車有損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