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帥氣的李二,感覺這部電視劇的細節還原度,真地很贊,而且主題也不是那種談及歷史便充滿了權利鬥爭的劇,整部劇就像是一幅畫卷徐徐展開,講述了治理國家的所要面臨的問題,以及需要的決心!
9
回覆列表
  • 1 # 小太陽影音

    有一半的真實性,貞觀年間只是在繼承隋朝遺產的情況下讓百姓安定下來,遠沒達到大治。真正的大治還是武則天時代和唐玄宗。貞觀年間還是矛盾重重,只是各階層需要休養生息而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

  • 2 # 本來本無

    貞觀之治是10年前拍攝的大型古裝歷史劇,可以說在當時非常火爆。此劇在場面上雖說不上宏大,但以敘事般的畫面,人物對話,也是真實反映了初唐時期,李世民在治國安邦、用人謀略上的本出才能。

    劇中對唐朝官位名稱還是沿用了古時叫法,雖聽上去有些拗口,但確實是真實叫法。

  • 3 # 鄭好199312

    《貞觀之治》像一部電視劇版的百家講壇,依史說戲,劇情再現初唐,是一部頗有文化感的電視劇,一致受到專家諸多好評。從劇情、臺詞、到建築、道具、服裝基本還原了初唐的風韻。劇中演員的動作細節也做的相當標準,一部真正反映出貞觀樣子的好電視。只可惜當時播出時間正好跟中央電視臺的《貞觀長歌》撞了,導致收視率並沒有多少,讓很多人都不知道此劇,一大遺憾啊!

  • 4 # 小強讀史

    貞觀之治片長50集,原本80集。由張建亞執導的歷史題材劇,根據《唐書》、反映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歷史劇,史學家孟憲實和作家阿城首次參與創作電視劇本,介紹一下這部劇的兩位編劇和創作背景。

    孟憲實,北京大學史學博士、主要從事隋唐史、百家講壇玄武門之變的主講人。在為電視劇《貞觀之治》擔當編劇的過程中,作為史學專家的孟憲實雖然本身已經掌握大量史料,但他仍然閱讀了不少史論著作,力求說史有據,最大限度地還原出真實的歷史情境。在劇本的創作過程中,他和另一個編劇、著名作家阿城合作,共同打造這部史詩性的歷史大片,孟憲實負責歷史史料的真實,而阿城負責文學的潤色,兩個人通力合作,歷時兩年,終於完成了劇本《貞觀之治》的創作。該劇再現了初唐歷史風貌及活生生的貞觀君臣,2006年播出、這可能是最接近歷史的一部劇、從劇情、臺詞到建築、道具、服裝等基本還原了初唐風韻;從人物簡單的頭飾,色調偏暗但袖口寬大的服裝,尤其是李世民扮演者馬躍,鬍子的形狀等造型看出,主創們做到了以史為準。像坐、跪甚至爬等動作細節都極其到位!這是一部堪稱歷史教科書的電視劇。這是一部平淡之中古風甚濃,需要靜下心慢慢去品的電視劇!劇中太宗問大臣們用什麼年號。魏徵說"文王演易,孔子作《易傳》。《易傳》說:天下之道,貞觀者也。這個貞字,是中、正的意思,這個觀字,是顯示的意思。所以,貞觀是顯示中正的意思。孔子又說:政者,正也。夫子的意思是,以身作則,是政治的根本。所以,魏徵認為,貞觀,顯示中正,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太宗嘴裡唸叨貞觀、貞觀、 於是貞觀年號起用,是為貞觀元年。

  • 5 # 考古軍中馬前卒

    還記得第一次看這部劇是在2006年年底,北京某個臺播出,當時真是“驚為天劇”,因為它給人的整個感覺,跟其他的一些“歷史劇”完全不同,沒有濃妝豔抹,沒有故作高深,一切都很自然,讓你覺得李世民、魏徵、房玄齡等人就該是那個樣子。後來答主學了考古,瞭解到唐代的歷史、文物,再回過頭來看這部劇,仍然覺得非常優秀。可以說,假如以歷史正劇的標準來衡量,那麼此劇當屬第一。有些劇比如《大秦帝國》、《漢武大帝》、《走向共和》,口碑雖好,但硬傷還是偏多。有些如《大明王朝1566》,雖然也很優秀,但主線故事屬於虛構,因此不能算曆史正劇,最多是借用了歷史人物而已。

    在劇情方面,不少答友已經指出,《貞觀之治》請了著名的唐史專家、華人民大學國學院孟憲實教授參加編劇工作,主要的參考資料就是兩唐書以及相關的學者研究成果,這跟某些連《三國演義》都沒有讀就去編三國戲的編劇相比,自然是判若雲泥。

    劇情中有很多小細節,熟悉唐史的朋友看了以後應當會心一笑。比如說,在一開始的重頭戲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在大清早帶人潛入玄武門,守門的是常何,他替李世民打掩護,甚至偷偷在門軸上注油。

    假如只看史書,是想不出這樣的劇情的,因為常何其人,兩唐書中本沒有多少記載,但是在敦煌卷子中,記載有唐代李義府所撰寫的《常何墓碑》,現藏於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史學大家陳寅恪先生,曾經專門對其進行考證,認為唐代宮廷政變多與宮門北門玄武門密切相關,駐守此門的常何本是太子建成之人,後被李世民收買,常何的背叛,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當然,《貞觀之治》也不是沒有自身的改編創作,比如該劇最大的一個“bug”,就是把房玄齡老婆的“吃醋”事件挪到了魏徵家。不過答主以為,這樣一改,似乎並無傷大雅,反而讓魏徵的形象更加豐滿——魏徵在朝堂上可謂“寸土必爭”,常常搞得李世民很沒面子,但是回到家,卻不得不對老婆稱臣納貢,不敢妄生納妾之心。

    在道具、場景方面,該劇同樣花了很多心思,有“唐味兒”。

    舉個例子,唐代男子普遍佩戴幞頭,但是在唐初的時候,幞頭就是用頭巾包裹而成的,即不高、也不硬,到後來才逐漸高挺起來,變成了類似帽子的東西。在《貞觀之治》中,幞頭都是唐初的正確樣式,與《貞觀長歌》裡的臆造物完全不同。

    (幞頭演變)

    再比如,一些細節方面也非常留意,如摹寫蘭亭序時,將紙卷直接拿在手中而非鋪在案上,李世民駕崩後,侍者以銅鏡放在鼻孔處檢驗。

    不過,在道具方面,該劇也不能說是絕對完美,還是留下了不少的遺憾。比方說劇中出現的馬具基本都是現代的造型,沒有像侯孝賢指導的電影《聶隱娘》那樣去試圖復原一下。展現軍旅時,鎧甲也大多不符合唐代的樣式。

    綜合來看,《貞觀之治》還是非常優秀的,迄今尚未看到更好的作品,大家一起鼓掌。

  • 6 # 枕籍經史0

    貞觀之治,還原度還是很高的,基本切合唐代風貌,

    根據《唐書》、影社唐太宗貞觀之治編劇的歷史劇,這部電視劇被譽為迄今為止最還原唐初的影視劇,

    《貞觀之治》投資成本不高,以一種紀錄的方式重現了唐初時代,不同以往的古裝戲說劇。

    專家一致稱,從劇中劇情、臺詞到建築、道具、服裝等基本還原了初唐風韻,

    人物簡單的頭飾、色調偏暗但袖口寬大的服裝,甚至李世民鬍子的形狀等看出,主創們做到了以史為準。而扮演李世民的馬躍,面容清癯冷峻,雙目深湛,不怒自威。與古代大畫家閻立本所作的李世民肖像畫作重合起來,這扮相就是李世民的瘦版標準照了,

    故事裡沒有宮鬥,沒有緋聞,愛情戲勉強只能有長孫皇后和李世民的情義,更多在講述真正李世民的治國史,真正拍出了大唐的文化,播出後得到了一致好評,唐史學家也力贊本劇,就是奈何不叫座,收視率卻不好,重播率也不高,為什麼這麼好的劇卻少有人喜歡看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適合寫在日記上的唯美古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