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克之5
-
2 # 柒道友
古人用六十甲子紀年月日時。
六十甲子又叫六十花甲或花甲子。以十天干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奇數配奇數,偶數配偶數,最小公倍數是六十,這樣就形成了甲子乙丑……壬戌癸亥共六十甲子。
一年是寅月開頭丑月結尾。
一月的頭尾不是特定的,排到哪個算哪個。
一日是子時(即子時正)開頭,結尾到亥時以後的子時正。
一時是一個時辰,等於現在的二個小時。
中國臺灣曾有預測大師,把一時辰分為六十份,也按六十甲子紀時,以求預測更加準確。因為現代人出生精確到了分鐘,這是古代卻沒有的,算是與時俱進了。
幾十年以上至億萬斯年的長期,古人還有用元會世運紀元法,在此不在贅述。
-
3 # 李志勇LZY
多年基續發現:
客觀存在的,永遠運動的,不斷變化的,分支系統的,整體歸宿的,公認真理只有一個。
我試要給出的:
人誰形成的,社國族家的,政經文法的,科學技術的,物化數文的,續正棄誤公認相符。
答您邀問,古人不外,早已予測,未來的科學:基礎:存在、數量、對應、認真、給正、數理化文,相互使用,道理雷同。
比如中國十大天干,十二地支,互合成甲子,做為記年法,對應年限數字與屬象;八掛對自然八象;古時有些國外數字;對應符號等,也有這類對應數文。
個人認為,謝請參考。
-
4 # 使用者振華
年份按天干、地支算,前面再添上國家當時的年號。日期按陰曆,時間一天為十二個時辰(與年相似,從子時至亥時一輪迴)。
-
5 # 誠墨緣
古人都是用文字傳統代表,用六十甲子漢字代干支代,年,月,日,以十二個時辰漢字代表年份月,例《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或,春夏秋冬,分季節甲子時辰都是用漢字代表,包括現在書法家都一樣,他寫完書法了在落款都是用漢字代表年份,例年月日(今年2018年戊戌年,12月乙丑月,27日己已日)這些都是漢字落款傳統歷史的規律。
-
6 # 手機使用者山丁子
沒有專研過。本人所見古人寫正史,年都用朝代和皇帝年號後直接xx年,沒年號的用皇帝名號。月,直接標月份,指的是農曆。有的再用干支紀日標明日期。如司馬光《資治通鑑》記載:“秦孝文王,元年,冬,十月,己亥,王即位;三日薨。”這裡的元年指第一年;己亥是天干地支紀年60年一個週期中的第36年,但在這裡應是指干支紀日中的農曆日序,如不然就無意義。史載中國從商代就開始使用干支紀法。
直到清代寫法還是大體相同,到日有所區別。如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齋僧》開頭:“乾隆己卯年七月,姚安公在苑家口遇到一個和尚…”。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的年號,己卯年是農曆干支紀年第16位,這些都沒啥變化。寫到日便直接了,曾國藩家書落款都是:“國藩手草 五月十六日”。此外記錄每天的具體時間古代一直都是用時辰,每天十二個時辰固定用地支序列名稱代表:子、醜、寅 、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時辰固定兩個小時。
-
7 # 八磚學士
古時文人說某月某日時,如果不是用實際的數字而是用漢字,具體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干支。如甲乙丙丁……和子醜寅卯……排列組合,共成六十組,用以紀年、月、日,週而復始,迴圈使用。這種辦法最初用來紀日,後多用來紀年或者月。這個詞有的古書也寫成幹枝、乾枝、榦支,意思是一個是主幹,一個是旁支,排列組合的要素。都是正確的,並不是因為電腦繁簡轉化出了問題。
二、太歲紀年。古代天文學中假設了一種理想化的行星,叫歲星,也叫歲陰或太陰。古人觀察到,歲星(木星)12年1周天(精確一點說是11.86年),便把其黃道12等分,形成12個分割槽。歲星(反向)在哪裡,哪裡就是對應的歲名。不過《爾雅·釋天》、《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天官書》中,它們的名字有時候有點差異,好在清人王引之《經義述聞·太歲考》已經說明了這些問題。
三、韻目代日。電報傳入中國後,為了省字省錢,就用了平水韻的上平聲的韻目來算日子,遇到了有31天的,就用世或者引(和數字31很像)。後來影響到了一般環境的計日,比如馬日事變(21日的電報代日韻目是“馬”字)、文夕大火(12日電報程式碼為“文”)。
四、修辭化的、文學化的代稱。這種沒啥章法,可以參考本書附錄:
-
8 # 手機使用者烏龍
說二句,社會在進步之中,文字文化意識也在更新而變。古時天文學家地質學家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分為十二個月,根據天干天干枝的推理搭配,為了把公曆與農曆推平,每月又分為大進小進。一三五七八十臘皆為大進,每月有三十天,也有三十一天,小進即為二十九天二十八夭。為了方便農民耕種,專家們又把十二個月分為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為十五天。特別科學,常有"節氣到了不等人之說"。把華夏的農耕按排的有條有理。比如中原人(河南人)說小麥的諺語有,"小滿不滿必定有閃"。"立夏,三天遍地齊"麥穗出齊等等。足以說明古時人們把年,月,節氣,分得這樣清楚是十分必要的。關於古時人們把一年十二個月用漢要描寫而不用數字?第一是當時中國沒有公曆(也叫洋歷),是以農曆為社會應用。第二是十二個月用漢字描寫也是意義深長。如一月不叫一月叫徵月,徵月是初春的意思。二月不叫二月叫龍月,二月準備農耕,需要雨水,有二月二龍抬頭,有執行龍行雨之意。三月叫陽春,也叫中春。天氣變暖,百花盛開,有春滿人間之意。四月也叫幕春月,春已盡之意。五月叫端陽月。六月叫夏陽月。七月叫荷月,荷花盛開之意。八月叫中秋月。九月叫重陽月,也叫收播月。十月十一月應叫冬月或寒月。十二月不叫十二月叫臘月。臘月是春節過年的前奏曲。故有吃了臘八飯要年來辦。殺豬宰羊放鞭炮。好熱鬧的臘月。在臘月淹的肉叫臘肉,永遠不壞,好吃至極。總之,古時人們用漢字描寫某月某日是有意義深長,也是華夏文化的具體體現。後來公曆傳入中國後,應用比較方便,故採取公曆和農曆並用。相選擇日子結婚等等。淺談某月某日用漢字而不用數字代表,個人觀點,不足指正。春夏秋冬
-
9 # 手機使用者5498255127
例如:今天是2018年12月28日星期五
道歷是:肆柒壹伍年冬月廿二日
戊戌年 甲子月 甲午日
戊戌變法指1898年(農曆戊戌年)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派,透過光緒皇帝進行的一次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改革運動,這次改革遭到以慈禧為代表的守舊派強烈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發動政變,持續百日維新戊戍變法宣告失敗,戊戌六君子被殺,康有為、梁啟超等逃亡國外,光緒皇帝失去了人生自由,被軟禁在中南海嬴臺,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勢力重新掌權。
回覆列表
謝邀。古人使用干支記時法,出土的龜甲上有完整的干支排序。年,月,日,時,都用漢字表示。如今年為戊戌年,至於月日,查詢黃曆便得。記時,二十三時至一時為子時,每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依次為丒,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西洋曆法引入後,普遍使用西曆。但在民間,依舊使用黃曆。春節,舊稱元旦,上元節,寒食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民族節日,仍舊使用黃曆。黃曆,傳為黃帝制定。是一種陰陽合曆,兼顧地,月執行。回答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