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2803467940069
-
2 # 愛大海的聲音
律詩的四聯,各有一個特定的名稱,第一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按照規定,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你所講劉禹錫的這首《酬白樂天揚州初逢見贈》便是其中的平起仄收式: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到鄉翻似爛軻人,懷舊空吟聞笛賦。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沉船側畔千舟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首聯“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完全符合平仄,根本就沒有拗救,“十”在古代讀仄聲的。 首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若發生拗救,則“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中的第五、第六個字都可以不按照這個格式來寫,即可變成“平平仄仄仄仄仄”,在這種情況下,只需對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五個字不用“仄”,而用“平”,則既可救出句的第五字,又救出第六字,很多情況下,還往往連同就出本句的第三句“犯孤平”之拗。如杜牧的那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在古音中,“四百八十寺”五個字都是仄聲,但對句的“煙”字就可以就出這拗句。
-
3 # 使用者2799474536354
杜甫《詠懷古蹟其三》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詠懷古蹟其三》 唐代 杜甫 原文: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譯文: 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鄉村至今留存。從紫臺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裡環佩叮噹是昭君歸魂。千載琵琶一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的分明是昭君怨恨。
回覆列表
平仄中的平聲,是指發音聲調平緩的;仄聲則是聲調有抑揚變化的。用今天普通話發音作類比——普通話聲調中的一聲和二聲,就是平聲;三聲和四聲就是仄聲。舊韻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其實這裡除了“平”聲調以外,其他三個聲調都是仄聲。事實上,平聲包括兩種聲調,即陰平(相當於普通話聲調中的一聲)和陽平(相當於普通話聲調中的二聲);上聲則相當於普通話聲調中的三聲,去聲則相當於普通話聲調中的四聲。今天的普通話發音中,已經沒有入聲這個聲調了。但在許多方言中,尤其是南方的很多方言中,還保留著入聲聲調。所以,入聲這個聲調不太好用普通話發音來做類比。大致的樣貌可約略描述——即是一種短促而有力的發聲,在音節長短上,接近於普通話中對於疊字或字尾語氣詞的那種“輕聲”的發音,但力度要大得多。如果你懂得南方的一些方言,比如吳語、粵語之類的,試以該方言讀下列一些詞字,就能理解入聲的發音——竹、屋、毒、沃、月。。。。當然,就具體詞字的發音而言,許多詞字的古音與現代普通話發音會有很大區別。比如過去的入聲字,在今天的普通話中(包括絕大部分的北方方言中),都已經攤入其他聲調,其中以攤入平聲的居多。而且,很多詞字,在今天普通話發音中是仄聲,但在舊韻中卻是平聲,比如“過”“看”一類;有今天讀平聲,但舊時是仄聲的,比如“聽”“發”一類;有些詞字,在今天普通話中可能只有一種聲調,但在舊韻中卻有多個聲調,比如“思”字,作動詞用法時是平聲,作名詞用法時則是仄聲。。。這些都要透過過去的“韻書”來學習。語言發音始終是隨著時代在變化的,同一個字詞,在不同的時代,其具體的發音聲調會有變化。從漢語詩歌所遵循的聲韻規則來看,大致經歷了四種不同的用韻規則:早先是隋唐之前的詩歌用韻體系,稱為“古韻”——像詩經、楚辭以及漢代至南北朝時期的樂府詞的用韻都屬於古韻的體系;隋唐之後,由中央統一制訂的用韻標準——《平水韻》出現,稱為“今韻”——律詩與詞這類詩歌體裁的用韻,都屬於平水韻的體系;到了元代,雜劇與散曲則是以北方方言的聲調規範作為用韻標準——即出現所謂《十三轍》的曲韻。當然,在時代劃分上,十三轍與平水韻都屬於“今韻”的音韻範疇。只是一直到漢語拼音出現前,凡律詩與詞的用韻,一概是平水韻的體系。新中國成立之後,確立了現代漢語的普通話發音標準,以普通話發音來押韻,則稱為“新韻”。現在新韻的主流,則是以普通話的漢語拼音標準發音為準。這一體系就顯得比較簡明:凡是韻母相同的詞字,即可押韻。平仄聲調則直接用一聲、二聲(平聲)、三聲、四聲(仄聲)來判斷。不像舊時那樣,靠反切法來正音(用字來給字注音),用語言來描壯發音聲調與音韻特徵,比如什麼“清音”、“濁音”、“齒音”、“舌音”等等,加上各地方言不同,時代變遷導致聲韻變異,沒點悟性的,一下子很難掌握,只能死背韻書。平仄聲調的應用規範在詩詞創作中,只在舊體詩歌中,有嚴格的規定。一方面是規定一個句子中,平仄聲調的安排位置,另一方面則是規定句子與句子之間平仄聲調對應的關係。比如在律詩中,由上下兩句構成“一聯”,“聯”與“聯”要押韻,而同一聯中的兩句,則不一定要押韻(首聯首句尾字聲調與用韻聲調相同者,以及換韻的情況則必須要聯內押韻)。一聯中的上句,稱為“出句”,下句稱為“對句”。兩句中相同位置上的字的聲調一般做平仄相對的處理;比如上句如作“仄仄平平仄”,對句就應作“平平仄仄平”。兩聯中,下聯出句的首兩字(尤其是第二字),與上聯對句的首兩字(重點在第二字)平仄要一致,否則就是“失粘”之病。比如上聯對句作平平仄仄平,第二字為平聲,下聯出句就應作“平平仄仄仄”,第二字也是平聲。律詩句子的平仄型別,只有四種基本型別,以五言句為例,有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平;有仄起仄收句——仄仄平平仄;有平起仄收句——平平平仄仄;有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七言句子也是如此,僅在平起句前增兩個仄聲字;仄起句前增兩個平聲字即可。這其中,句子的第一字、第三字,包括七言句中的第五字,平仄可以變化,即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但有些特殊情況下,這些位置上的字的平仄變化是有講究的,不能瞎用。比如像“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一字,和“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就不能輕易變化,否則就是“孤平”之病;而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和“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五字,也是如此,否則就出現“三平尾”或“三仄尾”的禁忌現象。還有,律詩的押韻,不可平仄通押。平聲只能與平聲押,仄聲只能與仄聲押。而入聲雖也屬於仄聲,卻不能與其他聲調通押,入聲只能押入聲(如用新韻,沒有入聲此例)。律詩平仄的規矩大體如上,詞的句法平仄,本質上與律句平仄規矩相同,但詞句有長短,雖一般都是律句字數的增減,但還需仔細分辨。比如詞句中的四字句,基本都是律句五言減去一字,但有時是減句首字,有時是減句尾字,如不知規律,最好遵循詞譜的成法。但詞的用韻,有專用入聲韻的詞牌,比如《玉樓春》、《滿江紅》、《念奴嬌》等等,這類詞牌,原則上最好還是依傳統詞韻,避免使用普通話漢語拼音的新韻。否則,會覺得很奇怪。現代詩歌的平仄與用韻,就自由多了,基本沒有硬性的標準,但平仄聲調的交錯與用韻技巧,關乎到誦讀時所帶來的音樂感,處理得好,讀起來就琅琅上口,抑揚有秩,使人享受到語言聲調音節的優美;反之,或是聲音平淡枯燥,使人昏昏欲睡,或是音節怪異,使人厭惡。這就需要看作者音韻修養的功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