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春默言
-
2 # 明貞
說實話辦實事實事求是就好,記得我女兒在反叛期時我鼓勵她讀南懷瑾的書,她是讀不進去的,但她有句觀感卻使我記憶猶新:這老先生寫書跟談心啦呱似的。是的,虛華浮麗高妙炫麗只能愉悅高興一時,沒長遠的東西。只有如實,實事求是式的寫作,才有長久生命力。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內心清淨便是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
3 # 狗子湯圓
真是巧,看到朋友發的一個學習筆記裡提到寫作技巧,感覺特別有意思:
我自己在寫文章的時候,有時候也用了這些技巧了。對於 概念變成場景,道理變成故事,特別認同。
後來,改了下,找了些比較有意思的現實中的案例,把它當成故事來講。然後講的時候,把概念融入到某個具體的場景。這些場景又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所以吸引力會稍微大些。
比如剛寫的一篇醫患糾紛的,我要直接寫醫患糾紛的條款有哪些,有人看才邪門呢。事實上,我寫了一個關於醫患糾紛的故事,讀起來會輕鬆很多。然後,在裡面穿插一些法律相關方面的知識,儘可能的普及更多法律常識。結果這篇文章比前幾篇文章傳播的效果好很多。
-
4 # 馬火蟻
多用比喻類比,多用典故或自已編故事。
如《莊子.秋水》中的《惠子相梁》。莊子將自己比作鵷雛,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棄功名利祿的立場和志趣,諷刺了惠子醉心於功名利祿,無端猜忌別人的醜態。又如《莊子.大宗師》中莊子講的故事:泉水乾涸,兩條魚靠在一起,以唾沫相互溼潤。從而留下了一個成語“相濡以沫”。
再如《左傳》中的:唇亡齒寒、天經地義,心腹之患,外強中乾,從善如流,斬草除根,楚材晉用,鞭長莫及,眾怒難犯
再如陸游《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作者以梅花自喻,詠梅的悽苦以瀉胸中抑鬱,感嘆人的失意坎坷,贊梅的精神又表達了青春無悔的信念,以及自己對愛國情操和高潔人格的自許。
如毛澤東《沁園春.雪》“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似實而虛,似虛而實,虛實相合,引人遐思!這裡主要採用的是借代、象徵手法。
總之,當你有了思想要表達時,多用準確使用各種修辭,能增添文章的生動性,可讀性,能增添文章的感染力。
-
5 # 網暈者
講究邏輯推理,注意語法修辭,簡約是文章的靈魂,情感是語言的酵母,去偽存真,推陳出新,謹防奇談怪論和低俗粗魯。
-
6 # 香花伎樂
醍醐灌頂從漢語成語的境界為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也可形容清涼舒適。
從論的境界有《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令問維摩,聞名之如露入心,共語似醍醐灌頂。”
從經典的境界:原義源自《大般涅槃經》:“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穌。從生穌出熟穌。從熟穌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眾病皆除。所有諸藥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從佛出生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猶如醍醐。言醍醐者喻於佛性。”
要把道理講得醍醐灌頂,首先是真正懂得並有親歷親為的人,如一個沒有上過戰場的人談論軍事,很可能是紙上談兵;一個人尚未明心見性的人講佛學,總是不得要領。因此要把道理講得醍醐灌頂,只有真正懂得並有親身經歷的人才能胸有成竹、妙筆生花。
同時應用一些例項,會使人閱讀起來通俗易懂如身臨其境。
-
7 # 懶鬼小乖
只是個人感覺,故事性強的內容能把道理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容易讓人接受以及感同身受。
如果是平白的說道理,效果會很慘白無力,無法深入,無法讓人切身體會,甚至還會產生逆反心理,不願意聽,反感等等。
例如小時候,父母都會叮囑很多大道理,但那時候有幾個人聽進去了呢,很多時候都是不屑一顧,甚至心理還會反駁。而其實這些道理都是通用大家認同的道理,但由於父母的粗糙直白的叮囑以及說教,讓人很難體會這些道理的重要性,往往一句,我知道了就打發了。
而我們小時候聽到的很多故事都是蘊含生活道理的。但由於是故事間接理解,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發現這些道理,反而我們能記憶猶新,甚至長久不能忘懷。
說教方式的灌輸遠遠不如讓其自己慢慢的體會感受來的深刻。
這裡說到了故事,說到了寫作技巧,那麼故事安排肯定需要深入人心才能讓人內心澎湃,所謂的醍醐灌頂。
故事刻畫細節需要到人性層次才能容易引起共鳴,內容需要有強烈反差矛盾,才能讓人內心起伏,進而思考,甚至把自己代入其中。
要讓讀者代入其中,就需要一個場景,一個完整的畫面,要自然,不要刻板刻意。
其實不是大名家,很難說出該如何做,該如何表述,該用什麼模式表達才是正確的。
最後總結一下我個人感覺就是故事性要強,故事矛盾要激烈,反差感大,千萬不要平鋪說教,不要直白表述自己的觀點。
道理是用來悟的,從故事裡面於,所以把故事寫完整,寫透徹,寫到自己都需要沉思的時候,我想那時候才真的醍醐灌頂了。
-
8 # 遙山清風明月
以自己寫隨筆和故事為例,我覺得,寫作之前,首先要問自己,你有什麼好的故事和大家分享,有什麼新的發現想和大家探討?也就是說,你想告訴別人什麼?心中有了底,你就可以拿筆了。
愚認為,一篇好文章,要具有三性,即趣味性、知識性、思想性。
如果你寫的文章,讓人讀起來味同嚼蠟,就像筵席上的糟菜,誰也不想動筷。如果非常有趣,如飲瓊漿,還怕沒有人看嗎?
所謂知識性,不是指某一專業的知識,而是你從浩如煙海的書籍中,從你多年生活積累中,沉澱和積累的東西,也就是說,把你獨特的視角,和最新鮮的感受,溶化在文章內容之中,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吸收到他沒有接觸過的知識面。
思想性,是個老話題,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簡言之,思想是文章的靈魂,沒有思想的人,是行屍走肉,你願意和行屍走肉打交道嗎?有些爆文轟動一時,事後平淡無味,引人深思。
除了這三性之外,我覺得好文章還有三感,即親切感、畫面感、幽默感,這三感,基本上也屬於興趣性範疇,所以另外提出來,因為一篇文章,不管你知識含量如何,你有怎樣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如果缺少趣味性,就讀不下去,所以必須再強調一下。
其實說千道萬,寫文章就像培育樹苗,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沒有深厚的生活積累,寫出的文章雖然花花綠綠,稍經日曬,便會枯萎。
這是一門大學問,不是我輩初學者寫幾篇豆腐塊就能說清的,亂彈琴幾句,期盼有識之士賜教。
-
9 # 東子說商業
道理講的通與講的通,要看讀者現在的一個思想意識怎樣。別人的需求你能不能講到點上。這個問題還是要靠社會實踐來體現。不是拿別人的故事講的很膚淺,不痛不癢的。
平常人的生活體驗,特別是不好的一面,都不會順便告訴你。要有一顆真誠幫助別人的人心,別人才會願意給你分享他的故事,要學會傾聽別人。才能收穫更多。有經驗了你才知道痛點,講出來的話才能醍醐灌頂。不是分享個什麼故事,什麼場景別人就能讓別人感同深受。
回覆列表
我的方法是,嘴巴讀這前邊的字是,眼睛就後的字,甚至可以再看下一句話。這樣的讀法,不但能連貫,還能加快讀書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