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三玉”是1983年在緬甸一處無名礦山首次發現的一個新玉種。幾年前,由於人們對它缺乏瞭解,這一玉種在中國的名稱是相當混亂的,它在不販論文或新聞報道中,被稱為“爬山玉”(或“爬山石”)、“巴山玉”“八三花青”或“八三種”,至20世紀90年代後期,它已在中國寶玉石界被稱為“八三玉”。由於八三玉具有中粒和粗粒結構的特徵,有利於進行化學處理;且其透明度較差,又很需要透過處理增加其透明度,故市場上所見八三玉的玉器成品中,約有95%以上是經過處理的B貨。八三玉B貨由於其晶瑩通透,且常飄藍花,初看很美觀,故易為人們喜愛。它的售價僅為正常翡翠A貨的1/3-1/5,如不考慮收藏及保值因素,也是可以選購的。但一些不法商人常將它以高於本身價值幾倍至10倍的價格當翡翠A貨出售,故要小心上當!
八三玉由於結構上的原因、原石不能直接用作玉製品的原料,其製成品均需經最佳化處理。經處理的八三玉的結構、顏色、透明度、硬度、光澤等部發生了變化。
結構上以玉石的邊部、表面或裂隙發育的區域改變最明顯,遭受破壞的程度較深。玉石中心或原本緻密、裂隙少的區域受破壞的程度較小,這使經處理的八三玉具有不均勻的特點。
經處理的八三玉的顏色仍為原生色,只是經酸性溶液的浸泡,基底變白了,綠色也有些發黃.象翡翠中淺色的菠菜綠,但看起來不自然。形狀由天然團片狀、條帶狀向斑點狀、柳條狀 和碎塊狀轉化、凌亂且有飄浮感。
改善後透明度有較大提高。八三玉原石多為不透明—半透明,但因為裂隙多且分佈廣,處理的程度較深,處理後的玉石改觀很大,可達半透明—透明,整體潤澤度接近優質玉石。但細膩程度仍較差。改善後硬度下降很多。八三玉原料的硬度比翡翠略低,而製成品的硬度由於先天質地疏鬆和後來酸漂洗雙方面的因素,下降為平均6.6左右,其中也不乏接近翡翠硬度的。
光澤在改善後有很大提高、可達玻璃光澤,但光亮程度不如翡翠,有B貨的傾向,帶有樹脂或油脂的感覺。
“八三玉”是1983年在緬甸一處無名礦山首次發現的一個新玉種。幾年前,由於人們對它缺乏瞭解,這一玉種在中國的名稱是相當混亂的,它在不販論文或新聞報道中,被稱為“爬山玉”(或“爬山石”)、“巴山玉”“八三花青”或“八三種”,至20世紀90年代後期,它已在中國寶玉石界被稱為“八三玉”。由於八三玉具有中粒和粗粒結構的特徵,有利於進行化學處理;且其透明度較差,又很需要透過處理增加其透明度,故市場上所見八三玉的玉器成品中,約有95%以上是經過處理的B貨。八三玉B貨由於其晶瑩通透,且常飄藍花,初看很美觀,故易為人們喜愛。它的售價僅為正常翡翠A貨的1/3-1/5,如不考慮收藏及保值因素,也是可以選購的。但一些不法商人常將它以高於本身價值幾倍至10倍的價格當翡翠A貨出售,故要小心上當!
八三玉由於結構上的原因、原石不能直接用作玉製品的原料,其製成品均需經最佳化處理。經處理的八三玉的結構、顏色、透明度、硬度、光澤等部發生了變化。
結構上以玉石的邊部、表面或裂隙發育的區域改變最明顯,遭受破壞的程度較深。玉石中心或原本緻密、裂隙少的區域受破壞的程度較小,這使經處理的八三玉具有不均勻的特點。
經處理的八三玉的顏色仍為原生色,只是經酸性溶液的浸泡,基底變白了,綠色也有些發黃.象翡翠中淺色的菠菜綠,但看起來不自然。形狀由天然團片狀、條帶狀向斑點狀、柳條狀 和碎塊狀轉化、凌亂且有飄浮感。
改善後透明度有較大提高。八三玉原石多為不透明—半透明,但因為裂隙多且分佈廣,處理的程度較深,處理後的玉石改觀很大,可達半透明—透明,整體潤澤度接近優質玉石。但細膩程度仍較差。改善後硬度下降很多。八三玉原料的硬度比翡翠略低,而製成品的硬度由於先天質地疏鬆和後來酸漂洗雙方面的因素,下降為平均6.6左右,其中也不乏接近翡翠硬度的。
光澤在改善後有很大提高、可達玻璃光澤,但光亮程度不如翡翠,有B貨的傾向,帶有樹脂或油脂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