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獨特的雙重身份,鑄成了與眾不同的文化觀念與文化趣味
縱觀丁西林的創作經歷,可以看出他是在科學研究之外,兼做文學創作的。在創作中,他能夠藉助科學(物理)研究思維方式和“實驗”論證方法,為他的藝術思維活動注入了特殊的創作因子,鑄成了特殊的文化觀念和文化趣味,這些均表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首先,丁西林筆下的知識分子具有體面、舒適、健康的外在特徵。丁西林劇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基本上都是知識分子形象。
二、終身執著於喜劇創作,追求機智、幽默的樂趣
中國現代話劇是以悲劇為主體的,丁西林一生卻只創作喜劇,而且他的喜劇很難被劃入一般的“歌頌喜劇”、“諷刺喜劇”、“英雄喜劇”、“鬧劇”(“鬧劇是喜劇的初級形式”)[1]的分類之中。只能籠統地稱為“生活喜劇”。丁西林正是透過自己對喜劇的認識和一個喜劇家的直覺,在創作中去發掘生活中的喜劇因素,給觀眾展示出平淡、質樸卻意味綿綿的,極富感染力的“微笑”,體現出機智、幽默的喜劇趣味。“欺騙”是丁西林展示機智、幽默效果的一個重要手段。縱觀丁西林的創作歷程不難發現,他終身都對“含有欺騙、偽裝、戲仿核心”的母題、故事、模式感興趣,直到晚年還熱衷於將中國傳統中像《白蛇傳》、《再生緣》,以至《智取生辰綱》這類“隱瞞”(偽裝)“身份”的故事,改編成喜劇。尤其在他的代表作《一隻馬蜂》中,使“欺騙”手段所帶來的喜劇效果得到了充分發揮。
三、執著於獨幕喜劇的創作,在小小的藝術天地裡,追求和諧、互補、相對的合理性
中國現代話劇的主要代表作大多是多幕劇,透過場景的多次變換,將戲劇舞臺變大,在較為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展現複雜的人物關係,逐漸暴露出戲劇人物的性格和激烈的戲劇衝突,從而實現某種社會政治教化作用。
丁西林的主要代表作卻是獨幕劇(除《妙峰山》外),相比多幕劇,獨幕劇的藝術天地有些狹小。丁西林正是在這小小的藝術天地裡,充分展示了他的藝術追求和藝術才華。喜劇往往是透過人物的喜劇性行動,用笑聲對生活作出評價。而喜劇性又是在矛盾、對立的動作情節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突發性的轉化效果。丁西林在獨幕劇中,非常準確地抓住適宜獨幕劇表現的“小事”(一些極常見的小事,小到甚至可以認為無事),他所展示的矛盾和對立“僅僅是觀念、態度,即對事物認識角度的不同所形成的差異,是二元對比、映照,而非二元對立,雙方皆有可愛之處,也都有可笑之點,既是笑者,也是被笑者。”《壓迫》中男客與女客臨時巧扮夫妻,解決了租房的難題;《酒後》客人恰巧醒來,頓消了“一吻之戀”的尷尬;《三塊錢國幣》“一擲花瓶”的舉動,既解了楊長雄的心頭之忿,又換來“甘願以三塊錢國幣來賠償”的結局,戲劇各方人物最終“皆大歡喜”,顯示出戲劇矛盾終局的某種和諧、互補、相對的合理性。因此,生活也就可以平平淡淡,湊湊和和地繼續下去了。從人物塑造和戲劇風格上看來,丁西林確實是中國現代話劇史上的一個獨特的存在。
註明:如果是簡答題就從上面三個方面去答題,濃縮下就可以來了
一、獨特的雙重身份,鑄成了與眾不同的文化觀念與文化趣味
縱觀丁西林的創作經歷,可以看出他是在科學研究之外,兼做文學創作的。在創作中,他能夠藉助科學(物理)研究思維方式和“實驗”論證方法,為他的藝術思維活動注入了特殊的創作因子,鑄成了特殊的文化觀念和文化趣味,這些均表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首先,丁西林筆下的知識分子具有體面、舒適、健康的外在特徵。丁西林劇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基本上都是知識分子形象。
二、終身執著於喜劇創作,追求機智、幽默的樂趣
中國現代話劇是以悲劇為主體的,丁西林一生卻只創作喜劇,而且他的喜劇很難被劃入一般的“歌頌喜劇”、“諷刺喜劇”、“英雄喜劇”、“鬧劇”(“鬧劇是喜劇的初級形式”)[1]的分類之中。只能籠統地稱為“生活喜劇”。丁西林正是透過自己對喜劇的認識和一個喜劇家的直覺,在創作中去發掘生活中的喜劇因素,給觀眾展示出平淡、質樸卻意味綿綿的,極富感染力的“微笑”,體現出機智、幽默的喜劇趣味。“欺騙”是丁西林展示機智、幽默效果的一個重要手段。縱觀丁西林的創作歷程不難發現,他終身都對“含有欺騙、偽裝、戲仿核心”的母題、故事、模式感興趣,直到晚年還熱衷於將中國傳統中像《白蛇傳》、《再生緣》,以至《智取生辰綱》這類“隱瞞”(偽裝)“身份”的故事,改編成喜劇。尤其在他的代表作《一隻馬蜂》中,使“欺騙”手段所帶來的喜劇效果得到了充分發揮。
三、執著於獨幕喜劇的創作,在小小的藝術天地裡,追求和諧、互補、相對的合理性
中國現代話劇的主要代表作大多是多幕劇,透過場景的多次變換,將戲劇舞臺變大,在較為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展現複雜的人物關係,逐漸暴露出戲劇人物的性格和激烈的戲劇衝突,從而實現某種社會政治教化作用。
丁西林的主要代表作卻是獨幕劇(除《妙峰山》外),相比多幕劇,獨幕劇的藝術天地有些狹小。丁西林正是在這小小的藝術天地裡,充分展示了他的藝術追求和藝術才華。喜劇往往是透過人物的喜劇性行動,用笑聲對生活作出評價。而喜劇性又是在矛盾、對立的動作情節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突發性的轉化效果。丁西林在獨幕劇中,非常準確地抓住適宜獨幕劇表現的“小事”(一些極常見的小事,小到甚至可以認為無事),他所展示的矛盾和對立“僅僅是觀念、態度,即對事物認識角度的不同所形成的差異,是二元對比、映照,而非二元對立,雙方皆有可愛之處,也都有可笑之點,既是笑者,也是被笑者。”《壓迫》中男客與女客臨時巧扮夫妻,解決了租房的難題;《酒後》客人恰巧醒來,頓消了“一吻之戀”的尷尬;《三塊錢國幣》“一擲花瓶”的舉動,既解了楊長雄的心頭之忿,又換來“甘願以三塊錢國幣來賠償”的結局,戲劇各方人物最終“皆大歡喜”,顯示出戲劇矛盾終局的某種和諧、互補、相對的合理性。因此,生活也就可以平平淡淡,湊湊和和地繼續下去了。從人物塑造和戲劇風格上看來,丁西林確實是中國現代話劇史上的一個獨特的存在。
註明:如果是簡答題就從上面三個方面去答題,濃縮下就可以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