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網言軍事

    先說答案——印度戰象必敗無疑,因為歷史上就有過蒙古騎兵擊敗戰象的典型戰例。1277年(至元十四年),當時佔據緬甸中部的東南亞古國蒲甘王朝出動士卒4萬餘人和800頭戰象,向元朝治下雲南邊境地區發動進攻。

    雖然當時蒙元在該地區並未駐紮重兵,但其毫不怯敵,時任蒙古大理路總管(相當於大理軍分割槽司令)信苴日、千戶狐都聞訊後立即率麾下700鐵騎晝夜兼程500裡,趕往前線迎敵。

    結果,這支也就相當於1個加強營的元軍騎兵支隊在半道與來犯之敵遭遇,雙方爆發激烈戰鬥,持續達2天之久。

    緬軍原以為自己兵力佔據絕對優勢,又有大批戰象助陣,必定勝券在握。孰料這700名蒙古兵都是擅長騎射的精銳,其運用威力驚人的大型複合弓併發揮騎兵機動靈活、縱橫馳突的戰術優點,首先擊破緬軍象陣,使敵人陷入混亂、潰不成軍。

    史載,蒙古騎兵發射的箭矢“快、準、狠”,缺乏防護的緬軍戰象中箭後無不疼痛難忍而自相踐踏己方步兵,引發大亂。又或者蒙古騎兵“擒賊先擒王”,先將象兵射死從而使戰象失去操控,自亂陣腳。

    就這樣,蒙元僅憑700騎兵就大破4萬緬軍和800頭戰象,隨後元軍揮師掩殺,追擊潰敵30餘里,連破17座營寨,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輝煌戰例。

  • 2 # 子屠龍

    蒙元曾與緬甸發生戰爭,1277年5萬緬軍、800頭戰象入侵雲南,蒙古騎兵擊潰象陣、追逐30餘里、攻破17寨。

    有人會說,蒙古騎兵也能幹翻印度戰象,你看蒙古後裔巴布林攻入印度,建立莫臥兒帝國就是明證。不過,這裡面起決定性因素的還不是騎兵,主要是火炮的功勞。

    那麼,蒙古騎兵遇到印度戰象,會不會贏呢?答案是:不一定。那麼,我們來扒扒史料吧……

    歷史上跟印度人作戰的蒙古人,除去莫臥兒人之外,主要是察合臺汗國。

    察合臺汗國的早期,蒙古騎兵騷擾印度邊地,如入無人之地。察合臺汗國的汗王“都哇”的時候,他一邊跟從窩闊臺系汗王海都爭奪中亞地盤,一邊組織兵馬入侵印度劫掠財富。

    那段時間裡,印度人有象軍又能怎麼樣?各土邦國力衰落、象軍訓練不足、戰士士氣不盛,遇到察合臺的蒙古騎兵以失敗為多。

    後來,德里蘇丹國第2個王朝建立,即哈爾吉王朝(1290-1320年),他們讓蒙古人開始嚐到苦頭。

    1296年,阿拉·烏德丁·卡吉爾繼位蘇丹,他是印度歷史上的雄主,長年堅持兩線作戰:北面抵抗蒙古入侵,南面入侵南印度。

    他建立的精銳部隊,曾經在2年內(1297年至1299年),連續3次打敗都哇的軍隊。你懂得,這可以看成印度象軍打贏蒙古騎兵。

    1303年,都哇抓住德里兵馬南征的機會,再次從北方突襲哈爾吉王朝,結果2個月沒有擊潰阿拉·烏德丁·卡吉爾,就帶著大量戰利品離開。

    1305年都哇再次出兵印度失敗,9000多名蒙古士兵被俘;次年再次出軍,蒙古軍隊損失6萬人撤退,印度人用蒙古人頭骨修建高塔慶祝。

    可以看出這段時間內,蒙古騎兵打不過印度象軍,屢戰屢敗……

    1307年,都哇去世,察合臺汗國的後繼汗王們再也沒能力入侵印度。

    “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哈爾吉王朝見蒙古人沒來了,反而燃起北侵的念頭,阿拉·烏德丁·卡吉爾每年都要進攻阿富汗的蒙古領地。

    印度人對被俘的蒙古將士,向來是用“象刑”來懲罰,就是把戰俘們趕緊象陣裡,用大象的腳掌活活踩死。

    因此,蒙古騎兵對陣印度戰象,戰果如何?主要看蒙古勢力的強弱,畢竟影響戰場因素很多,蒙古勢力強則勝,蒙古勢力弱則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能練得一手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