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瀟雨邊城L

    練習軟筆書法肯定要臨帖。一般選歐體,因為歐體有骨感美,易於初學者理解筆法,線條,頓挫。然後再臨顏體,柳體。初學者不建議臨瘦金體。

  • 2 # 青絲琉璃盞

    學書過程中,所需悟書法之精髓,其實就是一個過程,是每個人都經歷的過程,有些人注意到了,學的就比別人快些,有些人沒注意到,則廢了幾十年功夫。

    所謂“俗書”乃“老幹體”“江湖”“賬房先生”,為何這些字被稱為“俗書”?是因為寫的不好看嗎?當然不是,歷史上如楊維楨,張雨,傅山,徐渭的字也不是很受民間青睞。通常解釋這些高低書品的區別在“法度”“神韻”!

    “行筆有法則為法”每一筆要有“起筆,行筆,收筆”每一筆畫的組合“如橫折,豎折等等”要有“提按轉折”。

    “結字要有法”一字之向背,奇正,收放,布白等等,都要符合古帖。

    至於其中悟到的“精髓”,也不過是書法入門的“鑰匙”罷了,算不得書法的精髓。

    《書譜》名言兩句名言“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這是很重要的兩句話,可能在初學者眼力這可能是兩句廢話,因為學書法肯定要學的像才行。

    但是在過來人眼力,這是一個過程,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書法的水平提升,無外乎是從這兩句話開始的“讀帖從不精到精”“臨帖從不像到像”。

    所謂“法度”是一種標準,但也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因為“法度可千變萬化”,有些人這麼寫也對,那麼寫還對,但是有些人無論怎麼寫都是錯的,這就讓初學者很難受。

    此二句的經典之處在“讀帖尚精”“臨帖貴似”只要臨的像,越來越像乃至一樣,則寫出來就可以做到“有法度”,臨多了知曉變化,則可做到隨意變化而不逾法度。這就是法度的由來。

    初學如何知曉法度?當然從臨帖讀帖中來,只要臨的準,一點一劃的位置都準,自然就有法度。

    所以,拋去“法度”這個概念,單純說“像”的問題。

    這兩句話中,每一句都有一個字是關鍵,我認為“尚”“貴”是兩句話的點睛之處。

    “尚”有追求之意,“貴”也有向好之意。

    二者說的就是一個過程,讀帖要越來越準,臨帖也要越來越準,只有越來越準才能有水平的提升。

    讀帖和臨帖是相輔相成的,初學談不上讀帖,就是看一眼然後模仿。如果寫不像,則眼力就不會提升,因為我們的眼睛天生就有“對比糾錯”的功能和意識,如果連一橫都寫的歪歪扭扭,如何談把一橫寫的粗細有變化呢?只有先寫直,才能談粗細變化,然後才可以學很多種橫的變化寫法。

    首先第一步就是“做到”,橫能寫平之後,注意力自然就不在“如何把橫寫平”的問題上,自然而然就會追求更深一層的東西。

    所謂的法度,從無法到有法,也是一樣的過程。從不像到像,是一種過程,是學習法度的過程。

    從像到不像,則是一種把古人法度化為己用的過程,這是不一樣的。

    所以臨帖是沒有止境的,只有階段不同,標準不同,追求不同。

    其實貫穿整個初學階段,何為入門?

    個人認為就是通曉法度。

    書法理論如何入門?

    如果法度都不懂,又如何能看懂理論?

    法度由何而來?

    臨帖,臨的越像,眼力越精,眼力越精,臨的越像,到一定程度,自然知道何為筆法,也自然知曉一字難度在哪一部分。

    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短則幾年,長則十數年。

    所謂的“悟其精髓”不過是這個過程罷了,需要的方法就是“擬,察”。

    寫的越像,悟的越多。

    今天學到了轉折筆法,明天知道了收放結構,後天知道了向背取勢等等

    這是一個過程,不會一蹴而就。

    否則大書法家也不會到老還臨帖了。臨帖是為了檢驗自己在古人的身上學到了什麼。

    至於創作,才是檢驗自己所學是不是能隨心所欲的應用。

    何為精髓?太多了,到蘭亭序中,一轉一折都是精髓,但是初學者能看到嗎?即使有些水平,學起來也比較慢,即使是大書法家,也只能取其部分,沒有全學的可能。即便王羲之本人都寫不出第二遍。

    不要覺得書法有竅門,有技巧。

    不過多練而已。

  • 3 # 少兒書法馬老師

    找一本自己喜歡的字帖臨摹,下來就得天天堅持,如果沒有對書法有濃厚的興趣愛好,是堅持不下來的,兩天打魚三天曬網是學不好的。

    如果真正想寫一手好字,那就是一個字,練。

  • 4 # 與墨情深

    歐顏柳趙選一種自己喜歡的字型,哪種學好都可以,其次是選帖,這些都簡單,真正難的在於堅持。學書法是長期的,枯燥的,艱苦的,要懂得享受進步的樂趣,才能沉浸其中,樂在其中。學習書法,臨帖是核心,要求寫出的字要跟字帖一模一樣,達到“重影”的效果,即字放在一起絲毫不差,不要說這會不會太苛刻、刻板,你如果真這麼想那就放棄書法吧。臨帖就是要較真,一次寫不好,就寫十次,還寫不好就一百次,一千次,一萬次,直到寫好為止。這裡有個方法,初學,不一定感受到每個漢字的美,那麼就在字帖中優先選擇自己喜歡的字臨,直到一模一樣!

  • 5 # 書法輕教程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水平到了瓶頸期,可能是你前期筆畫練習不過關,那麼最好重新練習基本筆畫。在練習這些筆畫的同時,一定要注意你的坐姿、握筆,良好的坐姿握筆姿勢會給你帶來受之不盡的益處。

    手上功夫必須是基礎,不管有沒有瓶頸,都得練,遇到瓶頸更得多練,而且得專業,得仔細。臨習的量不是根本因素,你一年寫一萬字,也未必會比一年寫一千字進步快。

    練字雖是需要量的積累,但這個“量”是建立在“對”的基礎上的,如果臨帖不夠仔細,結構用筆不夠講究,一天也一百個字也白搭,反而越練越遠。

    手上功夫要勤,臨帖要仔細,越仔細,看到的細節越多,這些細節會引發思考,思考到位之後,會指引手去更加精確的臨習。

    當然,最好能找個老師,有個老師指導你進步會非常快。雖然這要花錢,不過卻節省了你大量的時間,不是嗎?或者自己多出去走走,認識一些書法方面相關的朋友,俗話說得好,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 6 # 松濤竹韻833

    書法寫精一點,首先要多讀碑帖;其次多臨碑帖;再次是多看名家專題論述。博採眾長,專攻一家,自成一體,功到自然成。

  • 7 # 家有美居

    書法,可以先練楷書,楷書練好之後,再練行書,行書和草書講究意境,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藝術的追求是無止境的,一旦遇到瓶頸,要學會創新!

  • 8 # 翰墨書道

    先博後約。一點一畫皆出於法度。

    沒有初學的博,下以後的提煉過程中就會顯得非常薄,意思淺,缺少必要的厚度,作品有經不起推敲或琢磨。所以學習書法必須要經歷一個由簡到繁,有博到約的過程。書法是文化,一點一畫皆飽含書法家的審美意識或文化與藝術的積累。這種積累是遞進的 ,長期的。有了這樣的積累,自然會有作品或字形的豐富性和厚度。就像一流的刀劍,都是經過千錘百煉,才成為形的。百鍊成鋼就是這個意思。百練,沒有博是無法做到約的精勁的。博和約只能獲得精美高質量,但仍然需要有他的靈魂或思想,法度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元素,為什麼呢?失去了法度的形質,就是一盤散沙,甚至不成其形。有許多書法家在由博到約的過程中發生了偏離,使得書法作品的藝術性大大降低。有了法度,形聚與內,神生與內,才使得作品有了形神和筋骨血肉,才有了書法作品的生命。

    要想做到書法的精煉也需要下一番這樣的功夫,就像居里夫人發現鐳那樣的千錘百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上快過年啦,還能幹點什麼掙點過年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