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民做力所能及的事
-
2 # 水繞山環2
美感和醜感是人類大腦在有了成熟意識之後形象思維和社會性的統一,是在人自然稟賦基礎上經由社會歷史實踐的產物,是以人類觀念文化為基礎產生的自我感覺。
通常,人對一定的客觀事物會產生一定的主觀感覺。當存在的客觀事物能夠滿足人的主觀需求時,客觀事物的形態、特徵會使人產生快樂的感覺稱為美感,當客觀事物有損於人的主觀利益時,客觀事物的形態、特徵就會使人產生痛苦的感覺,也即醜感。
人們在長期的社會活動中,透過對各種客觀事物的反覆經歷和體驗,形成了美與醜的客觀社會標準。那就是,凡對社會和絕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具有正面意義和正價值,符合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客觀要求和基本規律,能滿足社會絕大多數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就是美,反之則為醜。
當然,由於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認識能力和不同的知識經驗,會出現對具體客觀事物價值性認識和判斷的差異,就產生了不同的人對同一具體事物具體現象不同的看法和觀點,出現有的人認為是美,而另一些人卻認為是醜。但是社會發展進步是有客觀規律的,人是社會發展變化規律的制定者,參與創造自己的歷史,社會絕大多數人的意願、意向、意識的共識就可以成為其客觀的社會標準。
人腦對美、醜的識別過程是:人們在與客觀事物密切接觸過程中,人體感覺器官把具體客觀事物的形象、特徵資訊透過神經衝動傳入大腦,形成對具體客觀事物的感知印象,即感性認識。感性認識再經過大腦分析、綜合、概括、 判斷、推理的思維過程上升為理性認識,得出客觀事物現象和本質、原因和結果的內在聯絡。大腦將這一理性認識與腦內儲存記憶經驗相比較,同時對照美與醜的社會標準,即可判明現實客觀事物是否有利於人類生存發展的正價值; 是否符合自己和社會絕大多數人的意願;是否具有能使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得到滿足、產生快樂和幸福美好感覺的性質和能力。如果判斷的結果是肯定的,存在的客觀事物能使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產生快樂和幸福美好的感覺即為美,反之則為醜。(原創首發)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人類的大腦識別美和醜,首先是人類自己大多數人確定的,認識了美和醜,見識多了,就能正確知道美和醜,比喻一個無知的小孩,還是沒有真正的意識到美和醜,是慢慢的長大,學習才知道的,一個不到一週歲的小孩,你隨便給他她什麼都會往嘴裡送,識別美和醜是學習來安裝到大腦的,只是我個人覺得吧,請各位多多補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