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連真山水盆景

    我覺得這跟日本哪個時代是沒有關係的,應該說是跟日本人的性格有關係,日本這個民族自古就是崇尚強者,當他們發現有人比他強大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挑戰政府而是去學習,所以說在日本,等唐朝交手之後被打敗了,那麼他們突然發現唐朝比他強大,所以就派了很多潛逃史來學習唐朝的先進經驗,那麼近代也是因為西方列強也同樣打開了日本的國門,日本人發現西方列強比他們想象的要強大,所以他們就去學習西方優秀的制度還有科技所以才有日本以後明治維新才會近代日本的騰飛。

  • 2 # 害羞鬼鬼

    近代日本可圈可點,其輝煌成就的取得,足以讓當時及後世讚歎不已。其不畏強權,自我變革,堅韌不拔、銳意進取的精神品質尤讓人刻骨銘心,記憶猶新。

    然而,僅憑韌勁遠遠不夠,除此之外,還得有底氣,必須在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有著一定的實力,唯如此,方能行穩致遠。

    顯然,明治維新能在短時間內脫胎換骨,除了改革本身的巨大優勢,還應該與德川時代長期的和平發展不無關係,可以想見,要是在265年的幕府統治期間,戰爭綿延不絕,國家窮得叮噹響,那麼任憑維新領導人有多大雄心,都不可能在區區二三十年時間裡讓日本快速崛起,即便到了魚死網破的關鍵時刻,幕府最後一任將軍德川慶喜也沒有負隅頑抗,而是選擇從大局出發,從國家的整體利益考量,主動放棄背水一戰,這就大大規避了巨大損失的發生。

    可見,德川時代猶如“前人栽樹”,明治維新好比是“後人乘涼”,正因此,近代日本才會發展得風生水起,風景這邊獨好。那麼,幕府時期都建立了哪些基礎呢?

    城市與農村都在穩步發展,城市化步伐加快

    德川政權建立後,此前戰爭狀態戛然而止,代之以休生養息,這就為國家的繁榮發展打造了前提。

    全國數十萬武士有了自己的米祿,他們陸續來到城市生活,逐漸變成城市居民。

    再者,政府的“身份統治”也並非刻板一塊,廣大農民如果手頭寬裕,事先獲得批准,也是完全可以由農民轉變成城市町人的,這也促進了城市人口的迅猛增加。

    有資料表明,1700年前後,在當時3000萬總人口中,有170萬左右的日本人住在1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有300萬人口在1萬以上的小城鎮生活,城市化率較高,勝於同期歐洲水平。

    顯然,城市能夠容納這麼多人口,與經濟獲得一定的發展不無關係。而其間“參覲交代制”以及農民擁有很大自主權關聯性很大。

    在“參覲交代制”下,所有大名都要在隔年內在江戶與藩地往返,上參或返回的隊伍都比較龐大,人員、貨幣、物產、服務等也就得以在途中流動,這對促進地區消費大有裨益,諸如沿途酒店、旅館等生意都很紅火。

    再說,農民擁有農業生產一定的自主權,勞動熱情很高,聰明才智得以發揮,農產品產量就會隨之提高,這就為豐富城市生活創造了條件。

    據稱,那時村鎮紡織業已成規模化發展,數十人規模的小廠絡繹不絕,絲綢、棉紡業極為繁盛,還有其他日常生活用品也很豐富,有著這些雄厚的經濟基礎,就可帶動文化、教育的發展。

    文化、教育發展喜人,反過來又促進經濟成長

    城市有著大量的人口,文化就有了鮮活的土壤。這期間,文學、繪畫、戲劇等都有著不俗的表現,大大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像井原西鶴、松尾芭蕉、近松門左衛門等文學大家盛極一時,以歌川廣重為代表的浮世繪畫家也頗聞名,其他如茶樓等也很興隆,說明那時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而生活在農村的武士、僧人、婦女,多能因地制宜,主動以寺廟為課堂,他們講解有關農業方面的各種知識,吸引了男女老幼前來聽講,農業技術在交流互鑑中得到傳播,推廣。據不完全統計,到1800年初,日本女性的識字率不亞於20%,而男性更高。

    由上可見,正是德川時代經濟、文化、教育等諸方面的高度發展,明治維新才會在短期內取得傲人成就,而要是沒有幕府時期積累的基礎,恐怕只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空中光能傳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