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虎牙萬寶閣
-
2 # 揭秘黑幕
中國發現最早的玻璃器始於春秋末、戰國初。漢代玻璃器繼承了戰國玻璃器的傳統,數量和品種都有所增加,並開始製造玻璃容器。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玻璃製造和西方玻璃進口到中國的一個重要時期。根據考古資料,最遲在北魏時期,中國已掌握玻璃吹制技術,可以吹制器形較大的薄壁玻璃容器。
中國唐代玻璃器繼承了隋代的傳統,有高鉛玻璃和鹼玻璃兩種型別。中國元、明、清時期玻璃生產更加普及。清代更是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層次,清代玻璃製品在古代玻璃生產的基礎上,聘用傳教士,引入了西方玻璃生產技術。
在康熙三十五年,康熙皇帝在宮中設立了玻璃廠,專門從事玻璃器皿製造。嘉慶之後仍然持續生產,幾乎每年都為皇家燒造大量的年節進貢的玻璃器,直至宣統三年(1911年)方告結束。
-
3 # 雨夜v風聲
中國古代其實是有玻璃的!近年來,在戰國、秦漢的墓葬裡面都有玻璃製品出土。據考證,玻璃的起源是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大概是公元前5世紀傳到中國。
但是中國古代有大量的陶瓷、玉器,但是怎麼就沒有什麼玻璃製品流傳下來呢。這個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古代的瓷器製造水平實在太高了。 相比瓷器,玻璃器皿有很多劣勢,比如玻璃的導熱性比較高,喝熱茶時會燙手,瓷器顯然更適用;再有,瓷器可以在表面畫上漂亮的秞彩。精美的瓷器更高檔更漂亮,也更好用。但玻璃製品表面上可做的文章就少多了。 所以,玻璃製品在中國一向都不重要,頂多算個小玩意兒,用途很少,我們的興趣主要在瓷器上。華人和玻璃擦肩而過,錯過發展機會。
西方人的玻璃產業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條是西方沒有適於燒製瓷器的高嶺土。所以,從古羅馬時代開始,歐洲人就只好生產玻璃,反正他們的主要飲料是葡萄酒和啤酒,和玻璃杯很配。結果就是,因為一直生產玻璃,歐洲人率先在玻璃技術上取得了突破。 一開始,玻璃都是不透明的,因為有雜質,有點發綠的顏色。和陶器、瓷器比起來,只有劣勢沒有優勢。
但是,歐洲人在積累長期經驗以後,到12、13世紀陸續取得了技術突破,可以生產出透明的玻璃和平板玻璃了。
回覆列表
我是吾盂,我來回答。
這個問題用四個字就可以概括:“奇貨可居”。
其實古老的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發明瞭最古老的玻璃,那個時候稱之為琉璃。
琉璃以色彩斑斕著稱。由於製作原料的問題,琉璃品是不能入口的,而且琉璃不能適應驟冷驟熱不耐高溫,易碎。這樣一來就導致了琉璃的作用是很狹窄的。沒有實際生產製作研究的意義。
所以在瓷器被髮明之後。中國琉璃就慢慢被人所所遺忘,所以在中國古代中國是沒有發明成功清晰透明的玻璃的。
我們現在所說的在原則意義上是指清朝時期從西方傳過來的。
那麼為什麼東西方貿易中只傳遞了物品,而沒有傳遞過相關技術呢?
技術的獨一無二性技術這個東西,不管是在古老的東方,還是在先進的西方,都是要被人珍而重之的東西,試想一下,如果外華人跟我們華人在同一時間發明了瓷器,並將它發揚光大,那麼我們中國的瓷器還能在全世界這麼受歡迎嗎?
中國製造玻璃的技術在今天已經相當成熟了。但是在清朝的時候,如果能擁有一件玻璃製品的話,那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如果外華人燒製的玻璃製品,我們華人也一樣可以燒製的話,那它又有什麼珍貴的地方?
無利可圖中西方貿易的目的就是為了互通有無。如果在貿易的過程中連同技術一起傳遞了,久而久之,貿易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就像中國繁盛的唐朝時期,日本人曾經19次派遣唐使來中國,學習唐朝先進的政治,法律,經濟知識,這種情況在宋朝的時候就幾乎已經沒有了,因為日本人在19次學習的過程中,已經把該學的知識都已經學到了,所以他們認為沒有繼續來中國學習的必要了。
相同的道理,我貿易商能同時在中國學到技術的話,那麼等他把技術學成功之後,它還會再來中國貿易嗎?如此一來貿易還有什麼意義呢?
無法傳遞就比如中國瓷器的燒製。從做胚,繪圖,上色,上釉,都是需要技術老道的老匠人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需要很高超的技術,根本就不是說誰想學就能學的著的。
但是華人願意傳遞給西方人之時,沒有世世代代的積累,他們也無法完成這麼複雜的工作。做出來的瓷器只能是不倫不類。
所以從某些方面來說,技術這個東西是沒有辦法去傳遞的。
以上就是我認為的,為什麼中西方在貿易的過程中只傳遞物品不傳遞技術的原因。個人觀點,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