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縫裡看成都
石出
(四)神乎其說“五塊石”
從中國核動力院門口坐34路公交車往西行,過了高升橋站,就到了“五塊石”。據老成都人說,這裡原來有五塊大石筍。石筍高丈餘,圍廣八、九尺。據最近出版的《歷代詩人詠成都》一書的考證,石筍位於唐城西外大街側,後來把這個地方改為“石筍街”。以五塊石頭命名一條街,可見這五塊石頭大有來歷。
相傳石筍下面是“海眼”,不能亂動,若移動石筍,海水就會從下面湧出來,淹掉成都平原。利害所繫,誰也不敢亂動這些石筍。宋代陸游在成都時,見到的石筍已不是整塊,而是由幾塊大石累疊而成的。據傳說,是古蜀王命“五丁力士”壓上去的。
還是傳說,古蜀王曾在石筍旁邊建有“七寶樓”,又名“珍珠樓”。樓上用細小的珍珠製成簾,懸掛四壁。晉代桓溫平蜀時,將珍珠樓燒燬,這裡有一點必須說明,晉朝大將桓溫燒掉的,絕對不是古蜀國所建的。古蜀國被秦惠王派張儀、司馬錯滅掉。古蜀國遭滅的下限時間,應在公元前316年,至桓溫入蜀已是晉穆帝永和三年,即公元338年。什麼樣的建築能保持到六、七百年時間而不朽?據說此樓被焚燬後,每在雨後的泥土中,還能撿到青黃如粟的小珍珠。世稱為“瑟瑟珠”。
有關五塊石的傳說,歷代都受到過置疑。最早見諸詩文的是杜甫。杜甫在他的《石筍行》詩中寫道:“
君不見益州城西門,陌上石筍雙高蹲,
古來相傳是海眼,苔蘚蝕盡波濤痕。
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難明論。
恐是昔時卿相墓,立石為表今仍存。
……
嗟爾石筍擅虛名,後來未識猶駿奔。
安得壯士擲天外,使人不疑見本根。
明代詩人陳子升曾也寫過一首題名《五塊石》的詩置疑過。
四顧桑田一勺無,累累五石類浮圖。
誰雲此地通滄海,拾得鮫人瑟瑟珠。
成都有兩個以“五塊石”命名的地方,一在北面的站東村,一在“大石路”西。文中所寫的“五塊石”的傳說地,肯定是後者。明朝天啟年間《成都府志》寫:“府城治南萬里橋之西,有五石相迭,高一丈餘,圍倍之。”“其石入地,上迭四石俱方。”另一位明朝人陸深在《蜀都雜鈔》中說:“或雲其下有一井,相傳以為海眼。其南則為漢昭烈陵。予疑是當時作陵時所餘。”另有人認為,五塊石是漢朝一名蜀郡郡守趙典的墓石。
又據資料記載:古成都西面,是蜀王墓葬區。王墓前立大石為記。如今,傳說中的五塊石頭已不存在了,只餘有“五塊石”地名。如此一牽動過歷朝文人墨客憑弔過的古蹟不在了,似可發一長嘆
從人縫裡看成都
石出
(四)神乎其說“五塊石”
從中國核動力院門口坐34路公交車往西行,過了高升橋站,就到了“五塊石”。據老成都人說,這裡原來有五塊大石筍。石筍高丈餘,圍廣八、九尺。據最近出版的《歷代詩人詠成都》一書的考證,石筍位於唐城西外大街側,後來把這個地方改為“石筍街”。以五塊石頭命名一條街,可見這五塊石頭大有來歷。
相傳石筍下面是“海眼”,不能亂動,若移動石筍,海水就會從下面湧出來,淹掉成都平原。利害所繫,誰也不敢亂動這些石筍。宋代陸游在成都時,見到的石筍已不是整塊,而是由幾塊大石累疊而成的。據傳說,是古蜀王命“五丁力士”壓上去的。
還是傳說,古蜀王曾在石筍旁邊建有“七寶樓”,又名“珍珠樓”。樓上用細小的珍珠製成簾,懸掛四壁。晉代桓溫平蜀時,將珍珠樓燒燬,這裡有一點必須說明,晉朝大將桓溫燒掉的,絕對不是古蜀國所建的。古蜀國被秦惠王派張儀、司馬錯滅掉。古蜀國遭滅的下限時間,應在公元前316年,至桓溫入蜀已是晉穆帝永和三年,即公元338年。什麼樣的建築能保持到六、七百年時間而不朽?據說此樓被焚燬後,每在雨後的泥土中,還能撿到青黃如粟的小珍珠。世稱為“瑟瑟珠”。
有關五塊石的傳說,歷代都受到過置疑。最早見諸詩文的是杜甫。杜甫在他的《石筍行》詩中寫道:“
君不見益州城西門,陌上石筍雙高蹲,
古來相傳是海眼,苔蘚蝕盡波濤痕。
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難明論。
恐是昔時卿相墓,立石為表今仍存。
……
嗟爾石筍擅虛名,後來未識猶駿奔。
安得壯士擲天外,使人不疑見本根。
明代詩人陳子升曾也寫過一首題名《五塊石》的詩置疑過。
四顧桑田一勺無,累累五石類浮圖。
誰雲此地通滄海,拾得鮫人瑟瑟珠。
成都有兩個以“五塊石”命名的地方,一在北面的站東村,一在“大石路”西。文中所寫的“五塊石”的傳說地,肯定是後者。明朝天啟年間《成都府志》寫:“府城治南萬里橋之西,有五石相迭,高一丈餘,圍倍之。”“其石入地,上迭四石俱方。”另一位明朝人陸深在《蜀都雜鈔》中說:“或雲其下有一井,相傳以為海眼。其南則為漢昭烈陵。予疑是當時作陵時所餘。”另有人認為,五塊石是漢朝一名蜀郡郡守趙典的墓石。
又據資料記載:古成都西面,是蜀王墓葬區。王墓前立大石為記。如今,傳說中的五塊石頭已不存在了,只餘有“五塊石”地名。如此一牽動過歷朝文人墨客憑弔過的古蹟不在了,似可發一長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