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屠龍

    日本武士階級的產生,源於公地公有制的破產,新興的私人莊園制需要武力守護。戰國的時候,莊園制基本解體,很多武士成為沒有封地的職業軍人。

    既然經濟基礎發生變化,那麼大名們也與時俱進,他們開始以“石高制”“貫高制”來支付麾下武士報酬,並以此來確定武士們承擔的戰爭責任。

    那麼,什麼叫石高制呢?就是以土地糧食總產量為標準,衡量武士封地的經濟情況,從而確定武士戰時的出兵人數。至於貫高制,就是將封地經濟情況轉為金錢衡量,其單位是“貫”。

    “一萬石三百人”是德川幕府的固定,基本跟戰國時代持平,也就是100石要出2到3名足輕(日本步兵)。不過,這一數字也不是固定,戰國時代的大名會根據戰鬥規模而上下浮動。

    那麼,貫高制是怎麼一種情況呢?採用這種制度的著名大名家族有武田氏、上杉氏、後北條氏,其中後北條氏大概是7到8貫就要出1人,各家大名也會根據戰鬥實際而有所調整。

    因此,題主所講的“10萬石要提供多少人”?採用的石高制換算,怕負擔重又怕被領主責罰,帶上2000到3000人就可以啦。當然,你吃得消,就稍微多帶些人去。

    武士帶人參加戰鬥,其手下人是不需要大名來養,主要是靠自己掏腰包。不過,這些出來打仗的人,都會從大名那裡獲得一些免除雜役、賦稅的特權,進而提高戰場積極性。

    注:日本戰國的1石相當於18公斤左右的大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失敗到成功的名言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