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人物之十三

    詩言志”作為一個理論術語提出來,最早大約是在《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趙文子對叔向所說的“詩以言志”。後來“詩言志”的說法就更為普遍。《尚書·堯典》中記舜的話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莊子·天下篇》說:“詩以道志。”《荀子·儒效》篇雲:“《詩》言是其志也。”《左傳》所謂“詩以言志”意思是“賦詩言志”,指借用或引申《詩經》中的某些篇章來暗示自己的某種政教懷抱。

    《堯典》的“詩言志”,是說“詩是言詩人之志的”,這個“志”的含義側重指思想、抱負、志向。戰國中期以後,由於對詩歌的抒情特點的重視以及百家爭鳴的展開,“志”的含義已逐漸擴大。孔子時代的“志”主要是指政治抱負,這從《論語》中孔子要觀其弟子之志就可看出來。而莊子“詩以道志”的“志”則是指一般意義上人的思想、意願和感情。《離騷》中所說“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節”,這個“志”的內容雖仍然以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負為主,但顯然也包括了因政治理想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憤激之情及對讒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內。至於他在《懷沙》中所說“撫情效志兮,冤屈而志抑”,“定心廣志,餘何畏懼兮”這裡的“志”實際上指的是他內心的整個思想、意願、感情。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先秦“詩言志”的內容是有發展變化的。 由於“志”本身內容的豐富和各人理解、取捨的側重點不一,導致了後代詩論中“言志”與“緣情”的對立。“詩言志”的理論從而衍化出重理和重情兩派。重理派強調詩歌的政治教化作用,而往往忽略文學的藝術特點; 重情派則與之相反,強調詩歌的抒情特點,重視詩歌藝術規律的探討。然而,檢閱文學史,對“詩言志”中“志”的內涵的理解的主流卻是情志並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聯:抬頭望遠,一曲高山撫流水,下聯如何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