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559368854081

    《絕殺慕尼黑》改編自歷史上的真實事件: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男籃決賽上,前蘇聯隊在最後的三秒鐘憑藉一記投籃絕殺,以51:50戰勝36年未嘗敗績的美國隊。 這場較量堪稱籃球史上最具傳奇色彩和爭議的一場比賽。事後,美華人認為比賽結果有失公允,拒絕接受銀牌。至今那12枚獎牌還躺在瑞士的奧林匹克博物館裡。 拋開輸贏和裁判方面的爭議,比賽本身仍十分精彩。而在觀眾本身帶著心理預期和提前知曉結局的情況之下,電影依然拍得跌宕起伏,令人熱血沸騰。恰到好處的節奏,對於人物心理的刻畫,關鍵場景氣氛的渲染使得它極具身臨其境的感染力,故事背後的時代背景又賦予作品黑色幽默式的諷刺。 電影中有兩條最為關鍵的線,一主一副,一明一暗。 在明處的主線是新上任的前蘇聯籃球國家隊主教練加蘭任,在記者釋出會上放出要戰勝衛冕冠軍美國隊的豪言壯語,以此為目標,背水一戰,最終帶領隊員們奇蹟般地取得了勝利。 在這條主要的故事線中,每個角色都被刻畫得生動立體,他們各自在通向勝利的路上困難重重,彼此之間又矛盾頻出。 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加蘭任,新的訓練方針總是被隊員們質疑,另一方面為攢錢給兒子出境做手術而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謝爾蓋·別洛夫有嚴重的腿傷,不得不強忍傷痛參加訓練和比賽。 亞歷山大·別洛夫被查出患有絕症,可能時日無多,但他渴求勝利的願望太過強烈,前期不惜隱瞞病情…… 在這種糟糕的情況下,教練與隊員們之間卻因理念不合時常產生分歧,勝利的希望一度十分渺茫。 隨著劇情的推進,他們之間的隔閡逐漸化解,所有人的目標也達成一致:為了創造勝利的奇蹟,不遺餘力。 加蘭任拿出給兒子手術的錢來支付小別洛夫的治療費用;謝爾蓋得知真相後為全隊打氣;原本打算叛逃的保勞斯卡斯,在最後一刻毅然放棄,迴歸到了隊伍之中。 儘管這些事實細節與人物原型的經歷不符,存在不少誇大和捏造的成分(比如現實中的保勞斯卡斯其實並未想過叛逃),但作為電影藝術的一種表現手法,它加強了戲劇衝突,也將角色塑造得更為豐滿。 電影用了近40分鐘的時間,透過各種細節來還原當年那一場比賽,彷彿有種現場觀看球賽的酣暢淋漓。影片最後,美國隊以50比49拿下比賽,已經開始慶祝勝利,然而因為計時器的故障,現場裁判宣佈比賽還剩下的最後的三秒鐘。 這極富爭議的三秒鐘,在電影的慢鏡頭下,有著絕處逢生的震撼與美感。漫長的三秒鐘讓觀眾的移情幾乎達到巔峰,隨著影片中的人物一起屏息凝神。 身患絕症的亞歷山大·別洛夫用一記漂亮的投籃絕地反殺,影片內外的情緒也在此刻迎來高潮。 而這個讓人血脈僨張的故事背後,還有一條暗處的副線,就是當時美蘇冷戰大背景之下前蘇聯體制內的弊端,以及時局的動盪。 在這一點上俄羅斯可謂是不遺餘力地自黑,片中的諸多描述甚至比當時的真實情況更為誇張。 球隊拿了歐洲冠軍凱旋迴國,在海關卻沒有名人的待遇,遭遇嚴格的開箱檢查。這個橋段非常直觀地展現了當時的社會情況:前蘇聯各種商品稀缺,儘管政府嚴查外匯和走私,仍舊無法阻擋民眾從國外購買物品。 影片中當時前蘇聯的醫療技術不如美國先進(事實上是否如此存在爭議),這是加蘭任教練想要帶兒子去國外手術的原因。謝爾蓋打球后腿疼要靠冰敷,同期的美國隊卻有立竿見影的止疼藥,也體現了這一點。 民眾的日常生活同樣處在一種緊張壓抑的氣氛之中。電影中有個細節是小別洛夫的女友想與他結婚,卻被她的教練告知要五年後才可以。 故事中巴勒斯坦的恐怖襲擊在歷史上確有其事,被劫持的11名以色列運動員全部遇難,這樁政治恐怖事件也被稱為“慕尼黑慘案”。 電影中主角隊伍的前主教練宣佈他們會在緊張局勢下繼續比賽時,說過一句話,大意是:“體育競技才是最高級別的戰爭。” 這也是《絕殺慕尼黑》想要傳達的體育精神:無關時代,無關政治,拼盡全力,永不放棄。 每一個揮灑汗水的瞬間都值得致敬,它們永遠純粹,永遠令人熱淚盈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知道一個人有沒有主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