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帝君接電話

      評劇是中國北方地區的一種地方戲,在華北、東北以至雲貴高原都廣為流行,是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  評劇解放前出了一大批表演藝術家,如:李金順、劉翠霞、愛蓮君、喜彩蓮、白玉霜等。解放後更有東北、河北等地劉小樓、喜彩苓、韓少雲、小俊亭、花淑蘭等名伶;在北京評劇界的筱白玉霜、新鳳霞、李憶蘭、花月仙、馬泰、張德福、席寶昆、魏榮元、陳少舫等,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演員。為了讓我們更好的認識評劇的今天,僅就評劇部分流派藝術做一個簡要的介紹。  首先簡單的介紹一下評劇的起源:  根據胡沙先生《評劇簡史》一書記載:評劇誕生於1900年前後共經歷了四個時期,第一時期稱為“對口蓮花落”,第二時期為“唐山落子”,“奉天落子”是第三時期,在這期間共經過了30多年,而評劇便是第四個時期。  蓮花落最初在京東一帶活動,如:豐潤、遵化、玉田、昌黎、樂亭、及唐山等地。其表現形式由起初的一個人左右手拿著竹板唱的單口蓮花落,後來演變為由兩位男演員,扮成一旦一醜對唱的對口蓮花落,應該說它是勞動人民在田間地頭自娛自樂的一種形式,在當時唱蓮花落的演員中屬金菊花最為著名。  第二時期是唐山落子,由於蓮花落從關外蹦蹦音樂中吸取了養分,豐富了自身的音樂,加進了梆子的大弦、鑼鼓,使它的表演具有了初步的戲曲形式,蓮花落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小戲,即“拆出戲”,它們開始走上集鎮、碼頭,最後由成兆才先生於1912年帶入唐山,在永盛茶園,這是評劇第一次走進了劇場。由於演出轟動,影響較大,當地人開始把他們稱為唐山落子,其代表性的人物是月明珠。  談到這兩個時期,就不能不提到評劇的創始人及劇作家成兆才。成兆才,字潔三,藝名東來順,河北省灤縣人,他生於1847年,卒於1929年,享年56歲。他是個貧苦農民,靠唱蓮花落乞食,成兆才小時候在河北梆子班裡當過水鍋,就是燒開水的,他多才多藝,會吹笛,會演戲,還會劇本創作。他一生共創作了百餘部作品為評劇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舊中國,他的侄子成國禎冒著生命危險儲存了四十八本成兆才手稿,我們現在出版的《評劇大觀》及《花為媒》、《楊三姐告狀》這樣的評劇代表性劇目大部分是成兆才的作品,因此後人把評戲稱為“成家戲”,把成兆才稱為“祖師爺”。  評劇的第三個時期是奉天落子。評劇有成兆才,月明珠代班,由唐山發跡開始,進山海關,這時期名聲大躁,他們創造了許多優秀的劇目,如:《馬寡婦開店》、《桃花庵》、《楊三姐告狀》、《王少安》、《杜十娘》等。  在1912年至1925年這前後十四年中推動評劇發展的代表人物應是李金順。(見照片)李金順天津人,1896年出生,卒於1952年,享年56歲,據胡沙先生簡史記載,李金順腔調好,表情好,他的嗓音從小細嗓變得寬而亮,巧妙的運用唱大鼓的嗓子唱落子,並保留和發展了落子演唱的特色,他把許多大鼓的演唱技巧輸送到落子中去,豐富了落子的表現情感能力。因此,著名演員喜彩蓮在這方面受李金順藝術薰陶和影響。在繼承李派演唱風格基礎上,形成了後來的喜派。由於李金順的活動在東北,所以評劇藝術的中心轉到東北,這就是所謂的奉天落子。  第四個時期稱為評劇。關於評劇名稱的來源不能不提到一位評劇大家白玉霜。白玉霜原名李桂珍,又名李慧敏,生於1907年,卒於1943年,享年36歲。據其女筱白玉霜在回憶錄中寫到,母親白玉霜在演唱方面字正腔園,為了叫上海人聽得懂評劇,他將唱白改用了北京話,她注重唱功技巧,對唱詞也很有研究,她的唱法很費勁,哪是重點哪個該使勁他都計劃得很好,聲音圓潤而又好聽,筱白玉霜便繼承了她的表演精髓,其演唱充分展示了白派風格。  據胡沙先生簡史記載,最早使用評劇這個名稱的是白玉霜,但在白玉霜之前的李金順時代,即1924年,他們將“蹦蹦”已稱為平劇,只是這個平字無言字旁,後來為了和當時的京戲也叫平劇相區別,加了言字旁。他們認為這有個講法,即評古論今之意。但在李金順之前,使用無言字旁的平字應當是評劇創始人成兆才,月明珠在天津演出時成兆才領導的班社冠以“京東慶春班,平腔梆子戲”。  在評劇形成後,曾湧現出一大批評劇表演藝術家。如:鈺靈芝、愛蓮君、劉翠霞、喜彩蓮、白玉霜、他們為評劇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把電腦裡的檔案刻到光盤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