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滴逃逃

    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觀

    (一)亞里士多德對哲學的學科定位

    首先,亞里士多德認為哲學是科學,而不是感覺、經驗和技術.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只有其目的是追究事物的本原和原因的知識,才能稱之為科學.人們透過感覺擁有記憶,對統一事物的眾多記憶導致經驗,由經驗得到技術,最後才能知曉事物的本原和原因,從而達到科學.他認為這是一個由低而高的過程,每一階段比前一階段更具有“智慧”意義.

    其次,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哲學是思辨科學,而不是實踐科學、創制科學.亞里士多德認為思辨科學才是真正的智慧,地位最高,所以,“思辨科學比其他學科更受重視”.其中又可分為三類:數學、物理學,第一哲學(神學).思辨科學的性質只在於“思辨”事物,認識事物的真相,這類科學的本原是在物件之中,與認識者無關.另外兩類科學則不同,創制的本原或者是心靈和理智,或者是技術,或者是某種潛能,它們都存在於創制者之中.實踐的本原即意圖則存在於實踐者中,因為意圖的物件和結果是同一的.

    再次,亞里士多德認為哲學是研究事物某些本原和原因的思辨科學.“物理學所研究的是可分離的但並不是不運動的東西,某些數學研究不運動,卻也不能分離存在而是在質料之中的東西.”由此可見,物理學所研究的是事物的屬性,物理學正好研究“存在的某一個種”.

    (二)亞里士多德對研究哲學的目的闡述

    亞里士多德認為,哲學在於探索智慧,但智慧是關於原因或原理的知識,那麼作為追尋智慧的哲學理所應當就是關於這類原因或原理的知識了.亞里士多德說:“我們是在尋求現存事物,以及事物之所以成為事物的諸原理與原因.” 亞里士多德認為,關於事物的原因或原理的知識是真知識,只有認清一個事物的基本原因後,才可以說認識了這個事物,由此我們也可以順利解決與該事物相關的其他問題.他說:“認識是我們研究的目標;人們在掌握一樣東西的‘為什麼’(即根本原因)之前,是不會認為自己認識了它的.所以很明顯,我們對於產生、消滅以及每一種自然變化也必須這樣做;認識了它們的本原之後,我們就可以試著拿這些本原來解決我們的每一個問題了.”事物的原因多種多樣,歸結起來有四種:其一是“質料因”,如銅像的銅,銀碗的銀等;其二是“形式因”;其三是“動力因”;其四是“目的因”.每種事物都由這四種原因構成,我們可以從這四個方面來把握事物.

    (三)亞里士多德對哲學產生條件的闡述

    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哲學產生的條件主要有二:

    首先,是“好奇”.“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無論在最初還是在現在,人們都是由於好奇而開始哲學思考的.其次,是“閒暇”.“只有在全部生活必需都已具備的時候,在那些人們有了閒暇的地方,那些既不提供快樂,也不以滿足必需為目的的科學才首先被發現”.

    亞里士多德也極為深刻地剖析了哲學的根本性質.他認為產生哲學的根源在於人的求知本性,而並非是為了實用的目的或自身之外的它物.哲學為了哲學自身而存在,不受外在的東西所約束、牽制,是一種純粹的求知的活動.他說:“把哲學稱之為真理的知識是正確的,思辨知識以真理為目的.”哲學就是對真理不懈追求的化身,求真成為哲學的本性之一.

    (四)亞里士多德對哲學研究物件及範圍的界定

    首先,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哲學家的事業也該能考察一切事物.亞里士多德的這個思想既是他對哲學界定的自然結論,也是他對自哲學產生以來的哲學研究物件情況的概括和總結.第一,基於探討有關原因或原理的知識,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是哲學的研究物件.第二,亞里士多德把哲學的物件概括為整個世界,哲學成了包羅永珍的學問.這在哲學史上是一大貢獻,其影響極其深遠.

    哲學的研究範圍和它的研究物件密切相關.哲學是研究本體的,本體有多少,哲學的範圍就應有多廣、多大.劃分哲學的門類或分支,也應以本體的不同為依據.哲學不但區分為不同的部分,而且這些部分還有主有次.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亞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第一哲學”和“第二哲學”的區別.他說:“有一門學問,專門研究‘有’本身,以及‘有’憑本性具有的各種屬性.這門學問與所謂特殊科學不同,因為那些科學沒有一個是一般地討論‘有’本身的.它們各自割取‘有’的一部分,研究這個部分的屬性,例如數理科學就是這樣做的.”從亞里士多德的這個意義上來看,哲學的範圍應當十分廣泛.例如,研究關於數的存在的,就是數學;研究關於醫療的存在的,就是醫學;專門研究和邏輯有關的存在,便是邏輯學;專門研究和道德有關的存在,便是倫理學;亞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最博學的人,他研究了世界的各個方面,儘可能地涉及到一切事物,考察了自然、社會、思維,是多種學科的創始人.亞里士多德對哲學的這種理解,在當時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它的消極影響,直到19世紀還有很多西方思想家(包括黑格爾本人在內)堅守著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分不清哲學和科學、哲學和知識的關係,把哲學等同於科學、知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煮紅糖水?